后來突厥屢屢南侵,李淵又有遷都想法,但當時洛陽比長安還不利防守,突厥人的鐵騎出入河東如無人之地,所以洛陽也并不安全,李淵最后想遷都山南,定都到鄧州或是襄陽、荊州去,只是后來被李世民堅決反對,這事才算罷了。
等李世民繼位后,頭幾年也是戰事不斷,災荒連年,一樣得跑到洛陽來就食,那時起,李世民也就萌生了要遷都洛陽的想法,此后先是小規模的修葺洛陽宮,再到后來全面加大對洛陽的重建力度,甚至是將洛陽定位為大唐中原的經濟中心、稅賦錢糧轉運中心等,這使的洛陽近幾年的發展是突飛猛進,其工商方面已經開始超越長安了。
占著天下中心的地利,和運河水陸交通之便,洛陽迅速成為大唐最強大的工商城市,這里工坊林立,洛陽市場更是足足三百六十行,萬家商鋪林立。
無數的商貨從這里制造出來,再販銷各地,天下各地的材料也絡繹不絕的運到洛陽,再加工成各式各樣的商貨。
隋朝時,洛陽和其周邊就建立了六大轉運糧倉,其中最大的更是儲量高達三千萬石,如今這六大倉依然全都在運轉,并且大唐又新增了許多倉庫。
其中轉運司的常平倉署下,有各大物資倉,糧、鹽、糖、鐵、布、絲等等,這些更加造就了洛陽的不凡,工商的興旺。
洛陽經濟上在貞觀九年已經差不多恢復到隋大業七年的巔峰之時了,只是政治上還沒有恢復而已。
而隨著如今李世民終于下定主意遷都洛陽,洛陽也再次一躍而起,即將全面超越長安。
如今的洛陽,大體格局還是沿襲隋朝時的。
當年楊廣選定這塊地方修建大隋的東都洛陽,并不是在漢洛陽城和北魏洛陽城位置上。
隋洛陽城由宰相尚書令楊素擔任營作大監,宰相納言楊達和將作大監宇文愷擔任副監,宇文愷是隋朝最偉大的建筑大師,隋京師大興城也就是出自他的設計。
每月役丁二百萬,營建東都。
僅僅十個月,東都洛陽建成,實際耗費了兩千萬個人工,工程量十分巨大。
洛陽修建之前,有隋朝四大名帥之稱呼的楊素,便親自為洛陽設計了一個防線,發丁數十萬掘塹,自龍門東接長平、汲郡、抵臨清關、度河,至浚儀、襄城,達于上洛,以置關防。
這條防線長達近千里,挖出了一條大塹壕環繞整個洛陽,然后再于各處交通要道筑堡建關防衛。
防線建好,才正式開始營建洛陽。
洛陽城和洛陽紫徽宮建成后,又接著營建皇帝行宮顯仁宮和西苑,顯仁宮周圍數百里,西苑更是周二百余里。
東都洛陽建成后,楊廣又遷移天下富商大賈數萬家于東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