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進士和明經兩科,其它的已經淪為取吏之道。
可就算是進士科,如今實行三年一科的常制,通過縣試鄉試會試這三級考試制度,最終層層選拔,秀才、舉人、進士,但一科錄取進士不過三百左右。
對于一個龐大的帝國來說,三百人實在不值一提,更不用說,通過科舉錄取的這些進士,除了一甲前三名會格外重視外,能進入秘書監里做個校書、正字,就算是二甲進士,也只能先在京師三省六部百司衙門里,授從九品小官做起。
至于說三甲進士,這些人就更得在國子監里再回爐再造個一年,然后經吏部試,通過之后,還得再京師衙門實習一年,期滿考試合格之后,再授官。
但往往還得侯選,就是得看有沒有給你的位置,有了才授,沒有就繼續候著,往往三五年未必都有一個位置。
造成這種候選難候的關鍵原因,還是大唐留給這些進士們的位置不多,一甲的還能留部,二甲的實習過后也頂多安排到縣里從錄事、主簿、縣尉這些職務做起。
如明清時那樣,一中進士就授個七品芝麻縣令這種事,在如今不可能發生。
縣令是一縣主官,沒有點實實在在的政績,和足夠時間的資歷,是不可能直接授縣令的。
三甲進士更多的都是安排去當錄事,甚至是曹佐這些可能都不入流的官職。就這,都還有名額限制,更多的位置是要留給其它渠道錄取的士人。
大唐如今取士幾大途徑,勛戚貴族高官們子弟以門蔭入仕,這占據了很大的比例,只要是能當到五品以上職官,子孫都有機會獲得門蔭入仕資格,這項制度可謂是對貴族官員們最大的照顧,保證了一個個世族顯貴的誕生和維續。
其次就是舉薦制度,又稱薦舉制度,上到宰相下到縣令,都有向朝廷舉薦人才的義務和權力。
這些舉薦的人才,通過層層考核后,授予官職。還有專門的舉薦科舉考試的名額,稱為鄉貢生。
官員們舉薦人才,也是要負有一定責任的,所以并不是隨便舉薦,一般情況下都是舉薦自己知曉熟悉的人才,但更多的時候,官員們也會優先舉薦自己的親朋好友門生故舊等等,最起碼也是舉薦自己的門客幕僚,沒有人會隨便舉薦自己不了解甚至是不相關的人,這是一項政治資源,也是十分寶貴的,甚至還得擔負一定的保舉責任,故此沒有門路的寒門士子,想得舉薦也是難上加難。
門蔭和薦舉,占據了大唐取士的絕大部份,所以科舉只是一座獨木橋,每年千軍萬馬去擠,但能過去的少之又少,更多并非貴族官宦之家出身的寒門子弟,只能寄希望于舉薦。
要得官員薦舉,先得自薦,最好的自薦方法,就是入幕為客,用實際行動證明自己的才能,得到欣賞然后求得一個舉薦的機會。
不同級別的官員,薦舉得到的機會,也是不同的。
衛公的薦舉,是含金量最高的那種。
進入衛公幕府,那也是千軍萬馬獨木橋,經過重重選拔考核才進來的,他們的未來前途,從進來那刻起,也就跟幕主秦瑯命運悉悉相關了。
他們就算將來入仕,身上也會留下秦瑯的標簽,甚至一輩子都不會變,因此他們與秦瑯的關系,那也是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的。
那首詩實在是有些晦氣,破壞了大好氣氛,于是接下來大家也沒有了心情吟詩作賦了,雖然那首詩確實功底了得,一首上乘之作,可大家卻都不想再提起。
馬過藍關,回望長安。
承乾便在長安好自為之吧,希望他自己能夠醒悟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