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年他被貶時經過藍關,寫下千古名篇,左遷至藍關示侄孫湘。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貶潮州路八千。欲為圣明除弊事,肯將衰巧惜殘年。云橫秦嶺家何在?雪擁藍關馬不前。知汝遠來應有意,好收吾骨瘴江邊。”
秦瑯在馬上吟完這詩,結果四周一片寂靜。
誰都沒料到衛國公居然做了這樣一首詩,衛公本來春風正得意之時,為何要做這詩?
衛公也并沒有被貶謫啊,更別說詩中流露出的這種悲觀的思想。
“衛公何出此句?”
都說歌以詠志,詩以傳情。
可這詩也太突兀了點,更是讓人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
一些幕僚甚至都不由的想,難道說衛公這次真是被貶出朝堂?在長安因為某些事情觸怒皇帝,被貶出中樞?
“哈哈哈,瞧你們一個個那搜腸括肚苦思冥想的樣子,詩嘛,不一定就都是說的自己的事情,我只是想到一位古之賢臣被貶謫后路過藍關的故事,所以借用他的身份做了這么一首詩而已。”
這個解釋有些牽強,但也說的過去,大家松了口氣。
這些幕僚們跟隨衛公,當然也不僅是仰仗衛公的名氣,更多的還是想通過進入衛公幕府做為進身之階,積累些政務經驗,尤其是積攢一些寶貴的人脈關系,將來若是能得衛公舉薦出仕,或者是升遷都更容易。
而這也是事實。
衛公向來有提攜部下的大方之名,許多在衛公幕府的幕僚,都很快得其舉薦。衛公的名頭,可是非常好使的。所以不管是沒有官身的士人,還是說科舉出身的明經進士,不少人都主動擠破頭也想進衛公的幕府,因為這是條終南捷徑。
進入衛公幕府,比明經、進士的科舉入仕還要更快捷,尤其是對一些既沒背景,又沒能力高中進士的士人來說,有些人蹉跎半生郁郁不得志,可只要能得到衛公欣賞,就能時來運轉的。
在衛公這里,并不完全看重你的出身,更看重的是你的才干,不管你是什么才,只要你有一技專長,不論是善詩詞歌賦,還是擅長工藝建筑,又或者是勇猛能打,還是說擅算術理財,精通律法訴訟等,都能有發揮之處。
這些年,無數不得志的士人都想成為秦瑯的幕僚、賓客,只要進了衛公幕府,馬上就能有份豐厚的待遇,更別說還有光明的前途。
所以大家也都希望衛公能夠圣眷昌隆,官運亨通。這年頭,雖然門閥貴族豪門都喜歡招門客、幕僚,可又有幾個是真正善待幕僚,能夠真為幕僚安排前途的呢。
有些人你給他干一輩子,最后也沒有個安排,不少人只是好個禮賢下士的名聲,或者只是喜歡養士以充門面,并不會怎么真正用人。
有人曾說,隋唐是士族門閥最后的榮光,確實如此。
雖然隋朝開啟了科舉制度,李世民更加將他發揚光大,但事實上,科舉取士,如今依然只是大唐取士的一個渠道之一而已,甚至科舉取士占國家取士用人比例的很小一個部分。
大唐的科舉到如今,已經發展出了十幾科,其中常科的幾大科中,進士科份量越來越重,其他明經明法明算明律明書明醫等地位漸低,至于說明道明佛這些專為控制佛道而設立的科目,更不用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