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巨大的寶船在六條南海水師威風的斗艦護航下,由四條快艇引航進入廣州港時,站在甲板上的劉仁軌依然覺得震撼無比。
從長安出發南下,先一路東南而行,商洛的丹江碼頭,再到襄陽的漢水碼頭,然后是江夏的長江碼頭,再經過江州時在九江碼頭補給,一路順長江而下,直抵揚州碼頭。
當時劉仁軌震驚于揚州的寬庶繁榮,做為大運河的一個重要節點,揚州如今以絲織業和鹽業而聞名天下,其運河漕運和造船業也相當發達。無數商賈云集,聚集的產業工人超過十萬。
在這里,腰纏十萬貫,都稱不上大富。
隋朝時的,揚州做為楊廣繼位前便鎮守多年的藩地,早取代南岸的建康城成為江南的中心,楊廣繼位后更是營建江都,相當于是隋的別都,雖然隋末飽受戰火,但如今甚至已經更盛前朝之時。
揚州休整后,順便去建康瞧了瞧,這座南朝之都的石頭城,隋軍攻滅陳朝后,曾被拆毀,后來改置潤州,走了幾十年的下坡路,再不曾是江南的中心。
反倒是沿運河而下的常、蘇、杭,湖、越、明諸州,倒是更加的興盛,朝廷也因此從江東道中,把杭湖越明睦衢臺溫諸州劃出來,另建浙江道。
傳統的江南地區,原本東到大海,西接三峽,長江以南直到五嶺,皆隸屬江南。
而這些年卻是先分為江東和江西兩道,繼而江西道又分出湖南道,山南道里又分出了個湖北道。
緊接著這江東道,也一分為二,又分出個浙江道。
若是把江北的淮南道,和其分出來的淮西道都算上,武德初的大唐十道中江南道,如今已經成了六道,若是把福建道也算進去,其實就是七道。
一道變七道。
武德初,整個江南道加上淮南道,都不及關中、河南、河北、河東這四大核心區域的一個,甚至未必能比的過山南、隴右、劍南。
可這些年,東南迅猛發展,憑借著工商興趣,尤其是海貿的發展,江南在沒有戰亂,稅制改革后帶來的紅利下,其發展勢力遠超北方的幅度。
雖然總體上還不如中原多矣,但光論漲幅,卻是超中原太多。
就跟杭州,因為大運河南抵杭州,又有錢塘灣這個大海港,于是近年成為重要的商港,其勢頭之猛,甚至都快追上揚州,如今東南城市排名,廣州第一,揚州第二,交州第三,杭州第四。
杭州雖居老四,可他上升的勢頭太快了,甚至有趕超交州,追趕揚州的趨勢。
杭州的絲織更是成為其最核心的產業,杭州絲織成為天下第一。
揚州的鹽,杭州的絲,福州的船,廣州的鐵,太平州的白糖和棉花,交州的香料和奴隸,都是商人們爭相爭逐的好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