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牙城,經略府前,六面中軍大纛高高樹立,迎風獵獵飄揚。
“古者天子六軍,諸侯三軍。今天子十二,諸侯六軍,故纛以六主之。衛公更是極受天子信任,特賜雙旌雙節,掌總軍旅,旌以專賞,節以專殺,并特旨承制拜封·····”
六纛之前,一眾官員前來迎接,說話的卻是一位沒胡子的白面胖子,白白胖胖說話柔聲柔氣。
可來迎接的一眾官員中不僅有廣州都督府的長史、司馬等,也還有嶺南三廣的觀察使、常平使等,帶頭迎接說話的卻是這位,可知道這個人并不簡單。
“高太監在嶺南還習慣嗎?”
秦瑯微笑著上前,對這個宦官道。
“可不敢當太監之稱,我只是個內常侍而已,承蒙圣人信任,讓咱來嶺南做這差事,以后可還得仰仗衛公的照顧,衛公若不嫌棄我是一閹人,叫我一聲高內侍便可,或者直接稱呼我為高監軍也行。”
太監是對朝廷各監長官的一個敬稱,因主管宦官的內侍省在隋時曾改名長秋監,故稱稱呼有職事的宦官為太監,其實就是個尊稱,這就跟后世人稱呼副職往往不帶副字一樣。
太監真正做為宦官的代名詞,其實得是在明清之時了,唐朝太監可不是宦官之意,許多士人文官擔任的監長官,也往往會被稱為大監、太監,如秘書監魏征,以前也會被人稱為魏監、或魏太監。
一名內侍省的宦官,被派到嶺南來任監軍使,這倒也并不算太稀奇。在唐開國之初時,高祖李淵就經常派官員到各軍中擔任監軍一職,監軍的權力還極大。
這時的監軍不過都是臨時差遣性質,不是正式的官職,所用之人也沒有明確規定,有時是派文臣,有時派御史,也有時派武將,甚至有派天子家奴宦官的,這些監軍都是代表著皇帝的意志,主要負的還是傳遞消息的差事,也負有監督軍情、軍官,甚至是幫忙處置一些戰后事宜,如為皇帝收集一些珍寶財貨,搜集美人,或者是對某些特殊的戰俘處置等等。
到李世民當了皇帝后,也仍是有派監軍的習慣,不過這個時候,李世民主要是從御史臺抽調御史擔任監軍,監察御史、殿中御史等都可任監軍。
監軍漸已經比較規范,這些監軍主要就是起到以小制大的一個作用,用御史監軍來監督統兵將領們行為規范的,當然也還有個重要任務,就是查驗戰功的。
御史監軍品級較低,都是以本品任事,所以多數御史監軍都只有七八品,相比起那些統兵的三四品大將,位卑官低,可他們并不隸屬于統兵將領,所以仍然能較好的發揮其應有的作用。
尤其是李世民的御史監軍,一般都是設在那些行營里,也就是打仗出征的時候,派個御史隨軍監督,戰后即撤。
所以監軍與將軍之間,能夠起到較好的各自作用。
而嶺南這幾年局勢特殊。
秦瑯在嶺南一面大刀闊斧的改革,一面又對南蠻鐵血鎮壓,朝廷也一點點的奪取了嶺南的真正控制權,又是改土歸流,又是編設府兵,設置鎮戍等等。
這使的嶺南地區,必須得有一個全局的統籌,而不能是三廣甚至是黔中云南等地各自為政,尤其是軍政財都要統籌一起安排,才能更好的適應嶺南地區的局面,保持安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