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度使,營田使、轉運使、鹽鐵使!”
秦瑯點名。
于是四位緋袍文官都站起來叉手行禮聽命。
這四位都是如今李世民為嶺南新設的官員,各負責一塊具體事務,支度使負責的是嶺南三廣九府的賦稅,營田使專責負責軍屯、民屯、商屯,所屯糧食皆歸他統一管理調度。轉運使,負責的是整個嶺南地區的錢糧物資轉運調度之事。
鹽鐵使負責鹽場、鐵礦的管理和課役等,官營所得和課稅所得,除三分之一上繳朝廷外,其余三分之二歸鹽鐵使管理,以做軍民之用。
說到底,這就是為了整合嶺南地區,尤其是保障嶺南能夠自己真的養的起十二軍,并保持戰斗力的后勤錢糧保障。
這四使都是秦瑯這位經略使的副手,皆聽命輔助于他,為他管理錢糧供應等事宜。
秦瑯呢,專心管兵就好了。
而地方民政,還有各道的觀察使、按察使、常平使、指揮使這四司官員負責,都督府和州,又有都督和刺史負責。
但總聽令于經略使一人。
經略使府設置的諸使職,讓經略使府總攬了嶺南所有的軍政財大權,雖有兩監軍院獨立于外,但他們只行駛監軍權,并不分割其它權力。
本來李世民甚至是想著讓秦瑯這個經略使一人兼了營田、度支、轉運、鹽鐵諸職權的,后來還是魏征堅決反對,認為權力太大了,比以前的大行臺尚書令還權大,所以最后才另設了四使。
原本魏征說是這四使也應當各設衙門,并不隸于經略,李世民說這就沒必要,真這樣搞,那他設立經略使干嘛?嶺南三廣各自為政,不就好了?
要的就是有個能統籌全局,鎮守嶺南的長官,處處分權,也就處處掣肘,現在的這局面,就失去了應有的權威和作用了。
秦瑯任嶺南經略,兼廣州、鎮南二大都督府大都督,又有世封武安州都督之職在身,加上他那個經略使差事的全稱是鎮守嶺南節度經略九府宣撫采訪處置使,使的他軍事、行政、監督大權俱在握。
特別是兼的廣州大都督和鎮南大都督,以及廣州刺史、交州刺史之職,這就使的他不可能被架空,最關鍵的權力都握在他手里。
皇帝要徹底控制嶺南,將嶺南馴服歸化,那么就必須徹底放權給有能力的臣子去做,這是李世民的大氣之處。
也是形勢所需。
要是處處由朝廷來決策,那嶺南的局面一時半分根本不可能改變的過來。
“諸位,我剛從長安回來,再次重申一下我們的使命。”
“練兵打仗只是手段,不是目的。”
“我們的目的是要讓嶺南徹底歸化大唐,讓嶺南從今以后安定繁榮,讓漢蠻一家親,無分彼此,共享大唐的太平盛世,都能解決溫飽問題,耕者有其田,居者不其屋,諸位都是國之棟梁,請諸位與我共同努力,一起為嶺南開太平,致富裕!”
高季輔看著雄心壯志的年輕衛國公,也不由的佩服萬分,為官任事當如秦三郎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