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瑯經略嶺南,兼節度南中,一人統領嶺南三廣之外,又增管云南黔中二道,這在大唐臣子中,絕對稱的上是獨一無二的,起碼貞觀以來,還沒有哪個臣子能夠一人獨攬五道軍政大權。
不過這道詔令能夠這么順利的正式通過中書門下相公們的同意,關鍵還在于南中地區其實一直都還沒進入正軌。
以前說嶺南蠻荒,南中地區才更是化外之地。
云南有爨氏掌控四百年,而黔中由于地處高原,山河險要,缺少大的平原盆地,更加使的勢力眾多。
自秦漢以來,中原朝廷對黔中地區的開發,也僅集中在所設立的那幾個州縣治所附近和交通要道所經的平地。
大量的山區,被朝廷稱為溪洞。
這些溪洞地區,也正是豪族大姓的天下。
就跟云南有爨孟等八大姓一樣,黔中也有許多大姓,這些也多數是南下漢人數代經營之后建立起的龐大宗族勢力。
比如說田氏,漢代以來就長期控制著辰、黔、思等烏江北部之地。
而同樣是自漢代時起的牂柯謝氏,則數百年來都控制著黔中南地區。
這些豪族大姓跟爨氏其實沒什么兩樣,唯一的區別就是實力還沒爨氏強。
“當初我隨張公在史萬歲麾下效力,征討爨氏時,黔安首領田羅駒便阻清江、亂夷陵,致諸郡民夷多應。而謝氏從不服中國,擁勝兵數萬,趙氏也擁勝兵兩萬人。”
賈務本畢竟是在南中地區打過仗的人,雖然那還是三十年前的事了。
“貞觀以來,朝廷對黔中也算是開始納入統治,武德初是籠絡,統統授封那些豪強首領為羈縻刺史,貞觀則開始因地制宜,采取了更靈活多樣的策略。例如,在舊有州縣治所之間的隙地,主要以設置直屬州縣的方式,把溪洞納入州縣體系,并以編戶制度管理蠻夷,在遠離州縣的地方,則通過招納土酋授職守令和朝見制度等方式,對其進行管理。”
秦瑯點頭,其實貞觀以來對黔中的政策變化,那都是秦瑯主導的,他自己當然相當清楚這些背景的。
不過這個政策也就這幾年的事情,在黔中推行還不怎么順利。
就比五溪地區為例,五溪算是黔中開發較早的地區了,但活動在州縣間的五溪蠻常常憑峙山險而擾亂地方。在南朝時期,五溪十洞就一直是個禍患。
面對這種情況,當初秦瑯建議,眾建以少其力。
直白點就,說是通過授封,把舊有的州縣析分,大州變小州,一變二,甚至變三變四,以此來削減這些溪洞實力。
比如將思氏控制之下的辰州,分成了辰、敘、錦、溪、獎五州,分別授任境內的五大勢力首領為刺史,并把原來的五縣增加到了二十個縣,又分授了二十個溪垌首領為縣令,把原本思氏管理的一州,變成了五州二十縣。
這樣一來,這些州刺史縣令都是由朝廷直接授封,而不再是過去思氏分封。通過每年讓這些羈糜刺史入京朝見、進貢、賜封等,使的朝廷與他們之間增進了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