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乾遙望著遠處。
“該死的吐谷渾人怎么還沒出現?他們難道就不應當派人來攔截我們,或是試圖埋伏襲擊我們嗎?”
侯君集把親自烤好的鹿排遞給承乾,心想這位太子爺可真是心大,領兵征戰在外,哪還有總盼著敵人來攔截、伏擊的?
任何一個正常一些的統帥,只怕都不會有這樣的想法的。每一個合格的統帥,都會想盡辦法的收集敵人的情報,打探敵人的行蹤,甚至是刺探敵人的計劃,無所不用其極。
更會盡可能的避免被伏擊、突襲,所以行軍在外,要遠遠的派出斥候塘騎,宿營的時候也要選擇好易于防守的地方,若是通過一些狹谷、密林,越過山隘涉過河流的時候,更是得打起十二分精神,小心又小心。
再訓練有素的軍隊,也怕被埋伏,更怕被突襲。
被埋伏、突襲,會讓軍隊無法擺開陣列對敵,甚至可能失去指揮。
“確實是有些奇怪。”
侯君集點頭。
他們已經越過了赤嶺,赤嶺是武德年間時大唐和吐谷渾的實際邊境線,在貞觀初秦瑯大破吐谷渾后,朝廷將邊境線往西推進了數百里,邊際線已經不再以赤嶺(明月山)為界。
但是當初赤嶺做為邊界,本就是因為赤嶺是一道天然險要屏障。
一道崇山峻嶺南北走向的橫擋著,只有幾條山谷孔道出入,正適合扼守。
朝廷在赤嶺以西分封了許多功臣宗室,拓地數百里,但赤嶺依然是條重要的分界線。
沿著這條界線,大唐不僅保留了原來邊境上的軍鎮、守捉、鎮戍,而且還新添了不少軍城堡壘,打造了一條更穩固的邊境線。
并在赤嶺這條防線上,建立了不少關城和邊市,跟吐谷渾、黨項人等通商貿易。
而在赤嶺防線后,曾經的邊疆前沿,屢受劫掠之地,也立馬變的安定起來,并依借著青海商道,以及邊境與吐谷渾黨項人的牲畜皮毛等貿易,新建起了許多手工制作作坊,有皮毛加工,也有一些小手工商業的制作坊,甚至還有不少的礦山等等。
這道赤嶺使的河湟谷地也更加的興旺富庶起來。
赤嶺就相當于是隴右的長城,赤嶺以西,依然有幾百里地屬于大唐的,但這些地多是朝廷賜封給功臣宗室們的世封地,由他們去開發管理。
而且赤嶺以西之地,以前屬于吐谷渾的地盤,沒多少農耕,主要以游牧為主,缺少人口和農業,加之沒有赤嶺這樣良好的防御地理條件,故此朝廷雖也在赤嶺以西設有神威軍等數個軍,但畢竟那已經是關外了。
如今兩國再起戰火,慕容承的吐谷渾之兵就算一時不會打到關內去,但怎么也應當出現在關下了。
不說大規模的入侵,可小股的游騎斥候,必然應當出現的。
甚至駐防邊軍與他們的游騎,可能還打了許多場了。
但現在詭異的是,他們一路行軍緩慢,耽誤了很多時間,而直到出了赤嶺,沿著湟水河谷一路都快到了青海湖邊了,可一個吐谷渾人也沒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