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一隅的黔東南應州,屬于亞熱帶高原季風濕潤氣候,冬無嚴寒、夏無酷暑,四季分明,雨熱同季,這是茶葉生長最舒適的環境。
黔中盛產綠茶。
矩州的羊艾毛峰和應州的毛尖名揚黔地。
“應州毛尖茶,也叫細毛尖,白毛尖,其中最優者便是我謝家茶山所產的魚鉤茶和雀舌茶,這都是我謝家歷代進貢宮廷的珍品。”
應州的家主謝元深正帶著這片山里的子弟青壯隨張士貴翻過烏蒙大山,遠征云南東爨和附逆的烏蠻諸部,在一千里外的烏蒙大山里與烏撒蠻交戰。
而在東面一千余里外的應州山里,劍河畔,謝元深的孫女謝姜卻帶著秦瑯觀看謝家的茶莊。
“當年我謝氏先祖在東漢時隨軍南下征討,后便隨軍屯駐黔地,再后來我東謝先祖自西謝分出來,世鎮此地,這茶樹最早就是從江東帶來的,后來經過悉心培育,得出了這兩種優良的茶種。”
秦瑯喜歡茶,可并不太癡迷其中。
茶對他來說,既是一種很好的飲品,卻也是一種生財之道,他一改隋唐以來的煎茶之法,改用沖泡茶葉,既改變了飲茶之法,也帶來了新的炒茶之法,近年來,炒制的散茶已經越來越多,秦家引領的這種新茶獲得越來越多人的喜歡同時,秦家茶業也是規模越來越大。
各地尋找適合種茶的好山好地,建立茶莊,培訓茶農,甚至是尋找一些優良的茶種、古茶樹等,創制出一款又一款的名茶。
謝家的雀舌和魚鉤都是綠茶,屬于毛尖,也可以算是黃茶。
這茶的特點就是一芽一葉,或一芽兩葉,茶青炒制后便是毛尖。毛尖外形比較細直、圓潤光滑,茶葉全身遍布白毫,茶湯的味道十分的鮮濃甘爽獨特,沖泡出來的茶湯顏色碧綠、茶葉舒張開來,慢慢沉入杯底,茶葉片片勻整、柔嫩鮮綠光滑。
這茶顏色鮮潤、干凈,不含雜質,香氣高雅、清新,味道鮮爽、醇香、回甘,絕對是茶葉中的珍品。
說來比較厲害的是,謝家的這魚鉤和雀舌,一直都是散茶,這種獨特的制茶工藝可是比如今號稱炒茶引領者的秦家早了數百年了。
茶這東西,雖然之前主流是蒸制為主,然后以煎茶之法飲用,但這也只是主流,實際上茶葉歷史悠久,雖然直到南北朝時才算是在士族圈子流行起來,可從秦漢時起,茶葉早就開始制作飲用了,甚至茶做為藥材的歷史還更久遠。
不過謝家的茶雖為炒制的散茶,但與秦瑯推廣的炒茶之法還是有很大的不同的。
比如謝家的雀舌又叫臘雀舌茶,他們的茶是添加香料一起炒制的,而魚鉤茶也是先蒸再炒,雖為散茶,但與直接炒青的秦家炒茶還是有很大區別。
謝家的茶山很大,這里的許多蠻寨也都會種一些茶葉,甚至山里還有許多野茶樹。
每年明前采摘,用代代相傳的古法制作,既自已飲用待客,也會拿多余的去交易。
而謝家有最好的茶園和茶師傅,每年制出的茶也質量更好,成為茶商們不遠千里來搶購的好東西。
不過在秦瑯看來,謝家的制茶法還是有些太老了,尤其是后來學中原那些茶商弄的臘茶法,加入許多名貴香料進去,這茶名頭是大了,可卻真不是什么好東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