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國公府開始忙碌起來,架設靈堂等。
秦瑯則換上了白色喪衣,帶上兄弟們去給洛陽城中親近的各家一一上門報喪。
一家家的上門報喪信,每到一家,秦瑯都要帶頭跪下報信,然后再往下一家。秦瓊人脈廣,與朝中勛戚們關系都不錯。
尤其他還是山東軍功新貴的領袖,這一圈下來,也是馬不停蹄。
承乾給長安天子發出的奏報也由快馬八百里加急送去,第二天皇帝的回復就到了洛陽。
對承乾提出追贈秦瓊為太師、幽州大都督、齊郡王,謚忠武等皆允,甚至把齊郡王的郡字改成了國,變成了追贈齊國王。
賜班劍、羽葆、鼓吹,陪葬昭陵。
下旨令翰林院大學士岑文本為秦瓊錄行狀申考功,行狀原本是東漢薦舉官員奏上朝廷的記錄被薦者生平家世以及功德的履歷表,到南朝時漸演變成為官員死后記錄其一生好事供朝廷定其謚號的公文。
一般來說,正常的流程是官員死后,由其家屬撰寫行狀并上奏,為死者請謚。
大唐規定,職事官三品以上,散官二品以上官員死后有謚。
行狀寫好先呈到吏部考功司,由吏部負責考核行狀所錄之功績,驗明無誤后再上呈。
雖然說行狀要經過吏部考核驗證,但一般都會由家屬或門生故舊來執筆書寫,肯定是揚長避短有些春秋筆法的,這與官史里的傳記不同,朝廷只負責核驗真實性,對這些也不會過于苛刻。
當然,在檢驗之中,還會對行狀所錄之事的一些重要地方,進行一些修訂隱藏等,以確保與官方認可的口徑一致。比如說玄武門之變這樣的重大特殊事件,其參與者行狀記錄里的內容,該隱的就要隱,該改的就得改,必須得和官方保持一致。
家屬作行狀請謚,然后吏部核驗行狀,再到太常寺擬謚,最后尚書議謚,然后天子定謚,有一套非常嚴格的規定,謚號最終的擬定賜給都非常嚴格的。
太常寺的太常博士們就是根據吏部核定的行狀來給死者擬選謚號,再交給尚書省議論的。
可明顯秦瓊這事特殊,太子不按程序辦事,直接先給定了調了,謚忠武。然后直奏天子,天子也同意了。
當然,該走的程序還得走。
所以天子特意讓翰林院大學士岑文本來給秦瓊寫行狀,再走一遍程序,岑文本是皇帝御用筆桿,文才水平自然是高的,肯定能給秦瓊一生功績寫的很好看。
這篇行狀必然會收錄國家史館,將來甚至可能成為大唐正史里秦瓊個人傳記的重要資料,可以說秦瓊將來的歷史形像,這篇行狀就是最重要的出處。
天子又敕令檢校黃門侍郎褚遂良為秦瓊書神道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