騎兵列于兩翼。
劉蘭成沒有在山上的寧遠城中指揮,他的大旗就列在軍陣后面,高高舉起。
還有一支五百人的預備隊精銳。
號角聲聲,戰鼓如雷。
劉蘭成也是百戰老將,指揮起這等萬人規模的野戰來,得心應手,通過鼓角號令以及旗幟,平原上三支唐軍遙相呼應,并不混亂。
各營、團、隊也都以旗幟區分行動,各部將士緊跟著自己的旗手、隊頭等便行了。
飄揚的唐旗下,劉蘭成的東陣緩緩向前推進,每進一步大吼一聲,每前進一段距離,便又停下來整頓隊伍,然后繼續向前。
兩翼騎兵緩緩押陣相隨。
吐蕃人則以百戶千戶等組成軍陣,猶如魚鱗一般,層層疊疊,也是十分緊密。
當終于靠近了吐蕃軍后,劉蘭成這邊的弩手們最先發起攻擊,成千上百的弩機紛紛扳動,弩如飛蝗,向著吐蕃軍陣撲去。
吐蕃一萬五千余人緊密團結一起,因為身后也還有兩支唐軍,所以尚囊把自己的這一萬余人馬抱成了一個球,他和他的蛙旗就立于這個圓陣的最中央。
面對唐軍步步逼近,尚囊幾次都試圖派騎兵沖散、切割劉蘭成的主力軍陣,這也是吐蕃在高原上稱雄的戰法,憑著吐蕃騎兵兇悍敢戰,直接分割包圍再短兵接戰,這種戰法對騎兵的機動性能很考驗。
以往也是屢試不爽的。
可是這回,尚囊的幾次試探都無功而返。
他們的騎兵集結沖向唐軍,然后準備先騎射,到了近前兩兵分左右,兩翼包抄唐軍,再切割包圍,可剛沖到近前,還沒來的及放箭,結果就遭遇到了唐軍如飛蝗一般的弩箭攻擊。
唐人的弩機射程遠,數量多,遠超吐蕃騎兵們馬上的射程。
以往百試百靈的招數不靈了,吐蕃騎兵吃了個大虧,反應不及,被射的人仰馬翻,一下子就傷了上百。
調頭,重整隊伍再戰。
又被射。
他們提前兩翼包抄,結果這回不光是弩手,弓箭手也開始加入反擊,尤其是讓吐蕃騎兵們膽戰心驚的是那些持長矛大刀的步兵,居然他娘的也都提起稍弓放箭,還他娘的是吊射。
箭如雨下。
這些步兵的稍弓雖不如那些弓弩手們射的遠,射的精,但架不住數量多啊。
如是再三,尚囊也頭痛起來了,傳統戰法根本不管用。
只能停止無用的進攻。
唐軍卻腳步不停的一步步逼近。
戰場上,唐軍的軍陣后面,還跟著數輛高大的巢車,這些高高的車子既能居高臨下眺望整個戰場進退局勢,也能在上面搖旗發布旗語命令,與各部響應指揮。
甚至能讓后方的幾座山上堡壘軍城上也看到,再通過烽火臺烽煙傳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