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戰兵搭配兩個輔兵,一漢配兩蕃,秦瑯覺得這個搭配是比較合適的。四萬唐軍精銳戰兵,少而精,這是鎮戍兵,是保持在軍鎮的數量,不是折沖府府兵數量。
雖說分散于劍南云南兩道數十州,但重點防御于西境,卻也還是足夠的,再配上平時輪番上戍的州團結營,和諸蕃部落兵,就能保持一支精銳且強大的邊防鎮戍軍事力量。
而眼下當務之急,秦瑯打算就按這個新編置,對聚集于松州一線的數萬大軍進行快速的整編重組。
游奕和踏白兩軍,做為秦瑯的牙軍左右軍,秦瑯將他們編為前廂,做為前鋒騎兵,負偵察、沖鋒之責。
背嵬則負責守衛中軍,保護節度使和六面大纛,并充預備力量。
靜邊軍與寧遠軍二軍,充當右廂部隊,保寧軍、天保軍、平戎軍則為右廂部隊。
忠武軍為后軍。
至于通海、南寧、昆明三軍,暫編為預備部隊,仍駐守自己防區,隨時待命。
在秦瑯的計劃里,這一戰暫時用不著云南的這三軍。
劍南云南兩道原本有六軍,足三萬鎮兵,所以擴編為四萬,其實沒什么壓力,正常情況下,一擴為三,一帶二都是可以的。三萬擴四萬,還能保持很強的戰斗力。
松州這邊各支部隊展開積極的整編訓練,有蘇定方、丘行恭、劉蘭成、韓威等老將在,又有郁孤尼等一些勇猛的蕃將,再以劍南諸軍原有的精銳骨干,所謂的擴編整編其實也沒有什么太大影響,各部本就已經聚集于松州一線,除了在家留守的少部份兵馬,整編直接就地開始。
錢糧器械也都是現成的。
秦瑯甚至還有能力把自己的三支牙兵打造成兩支輕騎,一支騎馬步兵。雖然這次吐蕃來襲,諸羌四散逃避,但在劍南南面西山一線,還是有許多西山羌沒受到影響的,這些先前曾被設過四十八個羈糜州的西山羌,相對黨項等來說勢力更小些。
一個羈縻州原本就是一個羌部,小的千余戶大的萬戶,分散在廣闊的弱山西水一線的河谷山川里,偏僻落后,但這里偏出最精悍的山地步兵,他們翻山越嶺如履平地。
甚至有些還有山地輕騎,騎著滇地特有的矮馬或騾子,可卻兇悍的很。
西山諸羌以前很亂,私下里有許多個聯盟,互相征討,甚至就是本聯盟里的部落,有時都互相攻伐,就是因為條件險惡,生活艱難,經常得靠掠奪,然后又沒有個強大的勢力統一各方,能號令各方,于是大家各自為政,你攻我奪的。
后來大唐統一天下,勢力一路往南,先入云南,再威懾西山弱水諸羌,大唐一邊是開放邊境互市,搞茶馬貿易,布匹鹽茶換取馬匹山貨等,一面也能夠維護地區局勢安穩秩序,時間一長,這公信力也就立起來了,在滅了幾個不知所活的家伙后,大家也就漸都向大唐靠攏。
先是做了大唐的官,建了四十八個羈糜州,再到如今又精簡為三個州,隸屬茂州都督府管轄,茶馬商路不斷延伸過去,這些西山羌或多或少都享受到了不少好處。
大唐征召他們作戰,每次也是賞賜豐厚,更別說戰場上羌部繳獲,往往也都直接分賞給他們,而那些羌部首領們若能帶部立功,更能得到官職爵位等豐厚賞賜。
所以如今西山諸羌,其實是很愿意為大唐打仗的,反正就是相當于雇傭兵嘛。平時嘛,輪流到各軍鎮當值,接受大唐邊軍的指導訓練,再順便軍屯種地,就算不打仗,來訓練種地也是有好處的。
前來訓練的蕃兵,能得到一個城傍兵的身份,憑這個身份能減免部份該交的稅賦,同時輪番訓練的時候,不但有皇糧吃,還有衣鞋等賞賜,軍屯種地,也還能有額外的一筆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