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儉雖說是外戚,但也是將門虎子,打仗還是很厲害的。
這兩人為前鋒,不太可能出什么問題。
老牛娓娓道來,張儉加上程名振,都是久鎮北邊的大將,尤其是對遼西這塊非常熟悉,與奚契部落關系很好,對遼東高句麗人也很知根知底。
李世民還在半路上,便讓這兩位先打頭陣,其實只是讓他們去試探下高句麗人。
兩人呢,接旨后也是行動迅速,用了半個月時間便在遼西的白狼城集結了唐、奚、契丹三家兩萬五千人,比原計劃的一萬三千人還多了近一半,多出來的兵都是奚契兩部的。
這兩部尤其是契丹近年沒少跟高句麗人摩擦,因為他們是鄰居,契丹首領這幾年跟大唐關系不錯,得了大唐冊封,又得了國姓,所以現在很賣力,要他們出五千兵,他們立即出了一萬兵。
奚部也一樣,雙倍出兵協助。
“程張二將領兵走的是無終道!”
從幽州到遼東,有四條道路,我們現在習慣的都是走遼西走廓,沿海岸而行,但是在隋唐時代,這條路其實一年有大半時間是被海水淹沒的,因此這條傍海道時有時無,最能通行。
當年隋征高句麗的時候走的是盧龍道,秦國大將燕開打東胡,曹操打烏桓,霍去病拿下匈奴左賢王庭,都是走的這條路,從河北盧龍出發,經灤河到承德,再走兩百里山路到凌源,再順著大凌河到柳城。
這條路屬于自古以來的通遼東大道了,但也大部份在山區穿行,實際路程約一千五百進而左右。
這條路穿山越嶺,沿途河水還多。
第二條是古北道,這條路不常走。
從幽州沿潮河一直北走,再走一段山路到灤平,再沿灤河到承德,再到凌源,再沿老哈河北上到赤峰,這條路線,其實主要是通奚、契丹的。
而傍海道,其實是在宋以后才開始成主路,也就是我們后世的京哈高速線,在這個時代,這條路就跟過草地一樣,海水一漲潮,路就淹了個七七八八,最大的問題是,路的盡頭,是位于遼河西岸的大遼澤。
南北千余里,東西二百里,這樣巨大的一個沼澤地帶,尤其是到了春夏季節的時候,根本無法通行。
無終道是從無終出發,經盧龍沿青龍河大凌河北上到白狼城,然后再到柳城,這條路據說從商朝開始就有了,但是,因為青龍河的下游跟豬大腸一樣曲折蜿蜒特別難行,所以一直以來這條路不是主路。
而程名振和張儉卻走的這條無終道。
他們在白狼城集結,然后前往柳城,再冒險穿越遼澤,突襲懷遠鎮。
這個懷遠鎮是當年楊廣征遼時所設立的,在大遼澤的東面,處于遼河防線上,是高句麗遼東千里長城防線的一個前哨要塞。
程名振和張儉兩人也確實挺有本事的,從幽州到白狼城集結,再到急馳遼西營州柳城,再到穿越遼澤突襲懷遠。
可謂是兵進迅速。
高句麗人也被打了個措手不及,因為大唐根本就是不宣而戰,他們的王子都還在泰山朝天子呢,誰想到人家說打就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