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下旬。
一場秋雨之后,遼東半島漸有涼意。
臨渤海灣建安城,東面山上軍城和西面平地民城都顯得有些緊張,自數日前從北面傳來烽煙警訊,建安城主便迅速動員人馬備戰警戒,隨之從安市城傳來消息,說有唐軍自遼西營州跨遼澤襲懷遠,幸運守備警惕,及時發現,遼東城亦及時發兵救援,這才擊退了唐寇。
“據說好幾萬人馬。”
“領兵的是幽州都督程名振和營州都督張儉。”
“該死的庫莫奚王和契丹王也各率萬軍從征。”
“這些該死的北虜!”
雖說后來警報解除,唐賊被擊敗退入遼澤,但建安城還是不敢大意。畢竟在他們東南不遠,就是唐人數年前奪占他們的卑沙城,那里常年屯駐不少精銳,誰也不知道什么時候會殺過來。
哪怕這幾年兩家一直保持著井水不犯河水的關系,甚至建安城與卑沙城還常年保持著貿易往來,尤其是暗地里的走私船更是公然來往,但現在戰事一起,誰也不知道他們會不會偷襲。
好在警戒觀望一陣,發現東南安寧,建安高句麗軍民倒也漸放松了些警惕。
山上軍城集結的一萬兵馬,也先是解散了一半,剩下五千也開始輪流當值,而西面平地土城里的百姓,也都恢復正常。
該放牧的放牧,打柴的打柴,甚至趁著天氣好還未入冬封凍,長城防線的工事也繼續開始。
一些高句麗商販也試探著又往秦皇島、天津、登州、大連諸港過去販賣交易。
對于唐軍突襲懷遠,又突然而去,建安城中的一眾高句麗城主、幢主們研究后認為,這應當是跟當下高句麗聯合百濟、倭國對新羅、伽倻用兵有關。
畢竟海東地區也太平安穩了好些年,當初大唐強行扶立了伽倻,后來又扶了耽羅,故此海東形成了六國并立的局面,再加上近些年不斷向大唐靠攏的靺鞨諸部,大唐對海東的滲透控制越來越強。
高句麗當然也是無法容忍,遼東千里長城修了多年,簡直就是個無底洞,雖說有貿易和走私撐著,但也還是備感負擔,在這種情況下,聯合百濟等對新羅三國用兵,那就再正常不過。
高句麗這幾年打造新式軍械,整備兵馬,甚至在一些東投的中原士子的幫助下,改革軍制,著手建立了一支新的軍隊,大對盧淵蓋蘇文控制著遼東長城軍團,足三十萬兵馬。而國王建立了一支效忠朝廷王室的禁衛新軍,也有十二軍,每軍萬人,實力亦不弱。
這么龐大的一支新軍,每年的軍費開支驚人,又裝備了許多新式的鎧甲、武器,當然不能只放著看,自然得找人練手。
大唐不敢輕易挑釁,那就打新羅。
實踐證明,高句麗新軍戰力提升驚人,高句麗、百濟、倭三國聯軍攻新羅,勢如破竹,連下五十余城,搶掠了無數錢財、掠奪了許多人口,更別說城池土地。
新羅人不敵,只知道向中原大唐哭訴求援,如今大唐做為宗主肯定得為新羅討要點面子的,出兵來襲估計也是想教訓下高句麗,誰知道如今的高句麗已今非昔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