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拉著奚契突襲,也并沒有討到半點好處。
“但愿大唐這次丟了臉面,不會因此惱怒,而影響到貿易。”
城主高文信坐在建安山城的內城山堡大廳里,錦衣絲袍,玉帶皮靴,連腰間的蹀躞七事都與中原完全無異,連頭上戴的都是秦樣幞頭,他看起來跟一個中原大唐的士人沒什么兩樣。
做為城主,又是建安城主,守在遼河口,臨近渤海邊,建安城是大唐與高句麗官方通商重點通商口岸之一,更是暗里海上走私的大埠。
高文信這個城主自然也因此得利甚多,上到城主,下到豪強軍官,整個建安城的地方官員和地方豪強們都近水樓臺先得月,享受到了這通唐的巨大好處。
短短不到十年間,大家已經都攢下了豐厚身家,甚至就連建安城的軍隊,都在經營走私,不僅為城主等接貨送貨護衛,甚至自己也同樣夾帶回易。
上上下下其實早習慣了與大唐如今的這種明里暗里的關系,對于貿易和走私那都是非常喜歡,有錢賺誰不喜歡,他們畢竟靠海臨河,是遼東貿易和走私的第一站,占著這樣的好位置,這頭遍油水都讓他們刮去了。
“要不派人去下卑沙城?總不要影響了我們正常買賣才行。”一名將領說道。
習慣了日進斗金,穿慣了綾羅綢緞,用慣了中原的瓷器,享受慣了茶糖酒,誰還愿意過以前那種苦日子。
就如同現在建安的許多百姓都不愿意種地、放牧了一樣,都全民經商做工了,反正有唐船源源不斷的把低價糧食運過來,誰還辛苦種糧?
隨便在碼頭搬運,或是工坊里做工,或是去挖礦,賺的工錢不遠超種地放牧?
這么簡單的賬,就算沒讀過書的高句麗人也一樣會算的。
而更聰明點的,借著地利之便,隨便販賣些商貨進內地去賣,也能賺不少,哪怕本錢少,可以賒貨欠賬,賣完再本利一起還啊,人家唐人都是這樣干的。
反正這些年下來,建安城已經儼然成了遼東城的工商貿易大埠。因為要賺錢,所以很多建安人都不愿意種地放牧,更不要說當兵或做役了,他們也聰明的學到了唐人的精明,開始拿錢雇人代役。
到內地去雇人來代替自己做役或是當兵值守,本來建安城軍籍名冊上是有一萬人的,另外還有兩萬人是登記在冊,平時那一萬人分番輪值訓練、守城、巡邏,另外兩萬則遇戰事等,則優先征發。
都是青壯,且以往也都是年年受訓的。
可近年來,因為商業之風大興,建安人都不愿意費時間去當這沒好處的兵,或是做苦役,于是花錢請人替代。
找來的往往都是一些老弱少年,或干脆就是殘疾等,甚至直接給錢賄賂軍官們,直接就是虛名空籍等情況了。
而這些年的太平安定,也讓建安城上下都自認為高枕無憂。
沒有人在意這些,大家都在忙著賺錢。
“嗯,確實,這船停一天,咱們可就損失許多,得盡快恢復貿易往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