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軍魚貫而下。
沒有一個高句麗兵來攔截。
只聽到碼頭附近的一座寺廟里鐘聲大作,似是警報。
當第二批船開始靠岸的時候,最先上岸的一個團二百輕騎已經開始騎上馬飛馳往建安城而去。
一個時辰之后。
已經有超過一萬人登岸,并占據了建安河口碼頭。
半日后。
秦瑯隨軍來到來到了二十里外的建安土城前,此城占地極廣,建于建安山城西南的平原上,十年前這里還只是一片簡陋的村莊,因為這些年貿易之興,又無戰事,這里倒是發展迅速,遠超后面山上的軍城,聚焦了數萬戶人口,城中有無數商鋪作坊人口。
不過城防簡陋,僅有一個周長十五里的夯土城墻,城墻前有一條壕溝,毫無險固。
事實上,高句麗占據遼東數百年,早就研究出了一套對付中原王朝討伐的防御之法,就是依山沿河筑立山城,或立于山上,或圍山谷為城,這種山城占據險要,控制道路,雖為險要易守難攻,卻相對較小。
主要駐軍藏兵儲糧,而在這些山城旁邊,一般都于平原或河谷等平坦之地,再建一座容納百姓的城池。
一旦中原來攻,他們便把兵力和物資收縮在軍城之中,據險而守,直到敵軍撤退。
幾百年來,這種策略還是比較管用的,畢竟中原勞師遠征遼東,本就路途遙遠,再加上糧草補給不便,又遼東寒冷,一旦進攻都只有幾個月時間,一旦攻不下就得撤退,否則遼東的冬天會讓進攻者沒有糧草補給,也無地避寒。
高句麗人只要在山城里撐上幾個月就行了。
說不定等敵人無奈撤退時,他們還能再尾隨在后伺機咬上幾口。
故此一直以來,都是軍城和民城相依相輔,一山城一平地城,山城小卻險,平地城大卻無防。
唐軍前鋒早就圍了建安土城,也沒有遇到什么抵抗,就如高句麗人一直做的那樣,他們根本沒有防守這座平地城的意思。
一聞警報,只派出了些斥候遠遠盯著唐軍,然后便開始組織平城的百姓撤退到山城去,只是時間倉促,而這些年平地城也發展迅速,有太多人口物資,沒法及時轉移。
唐軍輕騎又迅速到來,在唐軍一輪沖鋒過后,高句麗軍便干脆放棄平城一切人口物資走了。
“大約有一半人跑出城去了,現在城里還有約一半人堵在里面。”
雖然城門緊閉,吊橋拉起,但明顯并沒有什么守衛。
牛進達請戰。
秦瑯對老牛說,“派人去喊話招降吧,我看他們也沒有抵抗之意。”
老牛點頭,“我在這建安城其實也還安排了不少棋子的,不過看樣子倒也用不上。關鍵還是后面的建安山城,包了一座山谷,周長十里,城中還有城,不好打。”
秦瑯神秘的一笑,“那也未必。”
“三郎難道也還有安排?”
“拭目以待吧。”
果然,當老牛派出一位校尉,領著幾個以前常跑建安的海商到城下喊話后,城里猶豫會,還是吊下幾個筐子拉他們上去了。
又等了不到半個時辰。
南門緩緩打開,大唐魏國公秦相公的名頭還是很好用的,他的那封親筆招降書,城中的那些高句麗各大家族最終決定不抵抗。
實在是抵抗也有心無力,人家秦瑯說親率十萬虎賁前來,而他們有什么?建安城主高文信根本要守也只會守山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