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竟能獲勛的起碼也是軍士,而大唐如今雖也有募兵的北衙,但仍是以府兵的南衙為主,就是北衙募兵,那也基本上都是從官員地主富戶子弟中招募的,故此兵士本就是這時代百姓中有產階層。
越高的勛越難獲,慢慢的就主要以軍官為主了,所以軍官們以勛在遼東得賜勛田勛地,世襲經營,無疑能夠撬動巨大的民間力量。
秦瑯不得不佩服李世民很雞賊。
歷史上大唐的府兵制度不到百年就崩潰了,無兵應募,府兵也沒戰斗力,關鍵就是到了后來無田可授,府兵的基本軍田都保證不了,勛賞也無法兌現勛田、功名等賞賜。
所以地主富戶的良家子們誰還愿意再去點選府兵,誰愿意自備干糧打仗,結果什么也撈不著?
甚至是最后淪為貴族高官們的侍衛隨從?
良家子避兵役,最后不良人入軍,軍隊戰斗力也自然就越來越差,不論是兵員素質還是兵員裝備等都跟不上了,最后只能改募兵制,當兵吃餉的兵,已經跟唐初的府兵完全不是一個群體了。
李世民的這個勛官制度,很明顯是有吸納秦瑯當初武安家臣騎士的做法,給立下軍功的勛官們在遼東這樣一個極需開發的地方分授土地,既能酬謝將士軍功,又能開發經營遼東,還有一個好處,那就是這些勛官就將成為在唐的一個武士階層,他們守土有責,子弟也會優先點選府兵。
有封地的勛官們能維持其財力、武力,能夠保證大唐府兵的戰斗力,能夠鎮邊守疆,確實一舉多得。
保證這樣一個階層,無異于對于穩固大唐的府兵制,有重要保障作用。
不得不說,皇帝是個善于學習的人。
對于大唐朝廷來說,其實給勛官們于邊疆授予封地,也是惠而不費的,邊疆的土地本就不值錢,別說一個武騎尉才一百畝,就是給個三五百畝又如何?
劃分一片剛奪取的土地給他們,他們利用自己家族的人脈或財力等來經營,朝廷只是減免掉了三分之一的稅賦而已,仍然能收取三分之二的稅賦,更不用說,中間能省掉多少開發經營的人力物力財力等等。
尤其皇帝計劃,還是把肥沃的平原地區都列為朝廷直屬正州縣,而把山區地帶拿來分封,而且按這種分封法,其實這些分封給勛官們的地方,也一樣還是朝廷正州縣啊。
只是稅賦上讓出了三分之一而已。
這算盤打的真是太精了,可以想象一下,未來千里遼東,有成千上萬的勛官們,山區遍地是他們的莊園采邑,個個勛官也都是自備武器,弓馬嫻熟的戰士,那誰還能再拿遼東如何?
而大唐的勛官們都能得到勛田采邑,也能保證這個強悍的府兵階層的不動搖,戰斗力不下跌。
厲害。
“報!”
即將抵達白巖城,一名騎士趕來報告。
“和順郡王率軍攻白巖城,不幸中箭落馬,只得暫停攻城!”
“李思摩傷勢如何?”李世民驚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