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朕準備在遼東城再分封一些宗室、功臣,世襲永鎮。”李世民對于秦瑯當初鎮守武安時,推恩再封騎士的做法很有興趣,認為當初秦瑯能夠迅速在蠻荒之地穩下腳來,并取得迅速的發展,與他的分封騎士有很大關系。
尤其是他仔細的研究過秦瑯分封的那些家臣騎士,都是中原貴族官員們的庶子為主,這些人隨他南下武安,分封采邑,得到秦瑯授封的土地后,他們各自從自己的家族爭取到了人口、錢財等的支援,然后迅速的經營壯大領地,為武安州的迅速繁榮起了極大的作用。
“遼東如此廣闊,卻又懸于關外,若只朝廷之力經營,只怕需要很長時間才能恢復,就怕這中間又會有什么反復。所以朕思來想去,你當初經營武安封地的方法倒不錯。”
皇帝計劃是把遼河千里平原,還有沿海岸諸地,都劃為朝廷正州,移民編戶開發,然后在遼東山區,則分封宗室功臣們鎮守,讓他們出資出人出力經營開發。
秦瑯對這些沒什么興趣。
因為世封制早就已經變了樣,就如現在的武安府,秦瑯只剩下了一點經濟特權,能享受封地三分之一的稅賦收入而已,剩下的就是一點點監察之權。
也正因此,秦瑯才會想辦法開始往海外發展。
這樣的封地,其實就是一點實封食邑收入,并不是真正的封地。
站在皇帝的立場,這種變化是無可厚非的,甚至皇帝當初一開始也是這樣計劃的。
如今他打算再推世封,而且這次不僅封宗室功臣的王公,還打算分封一些底層的將士們。
“朕打算以軍功勛官來授封采邑領地。”
大唐有軍功十二轉的勛官,但開國到如今不到三十年,勛官已經開始迅速的泛濫起來了,貶值迅速。
以往勛官酬謝軍功,將士們都很滿意,因為勛官含金量高,對于許多普通出身的士兵來說,這是他們跨越階層的難得途徑。
勛官最起碼也有勛田。
而如今,朝廷已經越來越難兌現勛賞,勛田很難實授,其余的很多勛官待遇也難兌現,這就導致如今府兵制度已經出現了不少問題。
雖然暫時還不嚴重,可已經是一個隱患了。
李世民是個睿智的皇帝,他眼光看的很長遠,試圖解決這個問題。
“勛官十二轉,各級勛官授予相應的土地,讓他們世封永鎮,發展經營,你覺得如何?”
最低的一轉武騎尉,視從七品,李世民擬授田百畝,而最高的上柱國授田五十頃,也就是五千畝。
武騎尉獲勛后,便在遼東劃一百畝地,再把旁邊一些山林等劃給他,做一個莊子,這個莊子土地可以世襲,然后還能享受三分之一的稅賦收入。如果是自己耕種,那就等于減免三分之一稅。
勛越高,土地越多。
但有一點,勛田勛地不可出售,必須本人和其子孫經營鎮守,否則朝廷收回。這樣做的好處,一來酬謝軍功,二來也是借此開發遼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