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策,引軍為援,然后接應安市城中兵馬,棄城突圍,保存兵馬。”
“而不度智能,來與我戰,此下策也。卿曹觀之,彼必出下策也。”
秦瑯看到皇帝把一碗羊蝎子邊談邊啃的干凈,馬上又給盛上一碗。
也有人提問,為何高句麗人不行上策,故意拖延對峙?
秦瑯替皇帝回答,“高句麗失蓋牟、建安、遼東諸城,其遼東一線,儲備之軍械糧草盡失也,如今十五萬大軍寒冬而來,居于曠野,反倒是糧草不濟,而我軍在取得遼東建安諸城后,雖大軍云集于安市城下,但卻是糧草充足,故高句麗援軍反倒是更急需速戰速決,拖延下去,他們糧草不濟,不戰自潰也。”
李世民也是這個看法,打仗本就打的糧草補給,現在唐軍易客為主,掌握著主動權,高句麗來援,失去那些大城的依托和糧草,反成客師,隨軍攜帶的糧草撐不了多久,指望在這個季節后方補給更不現實。
十五萬大軍,除非退守鴨綠江防線,依托那里的堡寨儲備的糧草,才可能維持軍需,現在這樣集結來到安市,卻沒有糧草補給,自然就比唐軍更迫切的需要速戰速決。
“要破安市,當先打援,殲其援軍,再拔安市。”
李世民伸筷子夾豆芽菜吃,這軍中發的豆芽菜用醋炒的,酸酸脆脆,在這冬季里倒是難得的美味。
“報!”
帳外傳來稟報之聲。
卻是再傳捷報,先前秦瑯遣牛進達之子牛見虎領兵兩萬余去攻積利、石城等,牛見虎領兵率水師載兵馬沿海岸東行,先襲石城,總管李海岸率卒先登,攻入城中。
緊接著總管古神感率軍夜襲積利城,再拔一城。
兩戰奪高句麗二城,俘口四萬余眾,獲糧草數十萬石,殲敵三千余,俘五千余軍。
牛見虎奪下二城后,一面派人往卑沙等招商人前來,運走俘虜、人口、財物,一面留下部份兵馬守城,然后率艦隊繼續沿海岸東行。
他們一路進抵鴨綠江口,高句麗軍大行城步騎五千夜襲唐船,被早有準備的牛見虎埋伏擊敗,然后趁勢進軍大行城,城中空虛,高句麗官員棄城而逃,百姓紛紛出逃,牛見虎輕松拿下此城。
拿下鴨綠江口的大行城后,牛見虎干脆率艦隊沿江而上,再攻上游的泊灼城,當他們趕到時,城中軍民早就渙散一空,只剩下一座空城。
牛見虎派人再來報捷,并奏稱準備沿支流烏骨江而進,往攻烏骨城。
一支兩萬余人的偏師,沿海岸東行,卻是如入無人之境,勢不可擋。
老牛在帳中聽了大感臉上有光。
皇帝李世民也是激動的大聲贊賞,并立即下旨賜封牛見虎為平壤侯。
老牛代子謝恩,“陛下,臣愿意領一軍趕往增援犬子,拿下烏骨,便可將鴨綠江以西的遼東之地盡數包圍封鎖,若形勢好,還可再出兵進攻平壤!趁其空虛,拔其王都,擒其國王!”
諸將一聽,這好事全讓你爺倆占了,那哪行。
秦國忠、李思摩等紛紛請戰。
李世民雖然很高興,倒也沒忘記主次,眼下關鍵還是安市城會戰,烏骨城那邊只是偏師奇兵,不能主次不分。
況且,天氣寒冷,烏骨城也是遼東重鎮,雖說如今主力盡往西來,可也得防止萬一攻堅不下。
一旦江海封凍,那牛見虎所部可能就會陷入重圍,有覆沒的危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