咚——咚!咚!咚!咚!
木棍敲打在竹筒上發出一長四短的聲音,在寂靜的夜里清脆悠長的回蕩著。
一更人二更火,三更鬼四更賊五更雞。
“天色晴明!”
“五更,寅正四刻,早睡早起,保重身體!”
一名身著葛麻布袍的少年敲打著竹梆子沿街報曉,少年也就十一二歲左右,粗衣麻鞋,衣著樸素,人卻很精神。
他是金銀城學校的五年級學生,這些高年級的小學生,都要輪流值日,輪值時每天第一個任務就是報曉。
當城中的鐘鼓樓里敲響五更鼓時,他們就會拿著梆子開始走街串巷的打更報曉。
相比起專門的守夜打更人從一更開始打更不同,學生們交四更時起,先撞響學校的鐘,然后沿街報曉,各分地方。
每天值日報曉的學生不止一個,而是有好幾個,每人劃分一個片區,包干報時。一邊報時,順便還要報一下天氣。
順帶的,還兼職一下送報郎的差事。
呂宋如今也越來越熱鬧,淘金者不斷涌入,近十萬淘金者,也帶來了巨大的其它需求,因此呂宋現在有許多個淘金小鎮,秦家也建立了許多配套的商鋪、作坊,外面還有許多種植莊園,更有充當護衛力量的家丁隊伍。
金銀城中的學生算是一個比較特殊的群體,多數是秦家收養的孤兒或棄嬰,從小撫養,秦家來到呂宋,也帶來了許多孩子,讓他們在這邊一邊讀書,一邊適應這里的情況,以為將來儲備人才。
孩子們無父無母,且還是半工半讀,都很堅強努力。
就算是才十一二歲的孩子,半工半讀之余,也還要兼負報曉這種差事。其實城中有鐘鼓樓,依據漏鐘記時,然后以鐘鼓向城中百姓報時。
但學校還是安排了孩子們輪流早起報曉,除了沿途報時外,順便報一下天氣,兼投遞報紙的差事。
報紙有金銀城自己印發的淘金報,也有隨船過來的報紙,如武安府發行的太平商報,廣州港發行的南方消息,朝廷長安和洛陽等發行的幾份大報等。
隨著少年的高聲報時報天氣聲,金銀城也慢慢的蘇醒過來。
做早點小食生意的推開門,把攤子支起來,開始把第一籠包子放上蒸鍋,那邊賣肉的鋪子,也已經把豬牛羊等宰殺好,將肉擺上案臺分割。
一家家鋪子開門。
城中的商販、工人或是管事們,也都陸續起床,開始一天新的生活。
街角早點鋪的老板笑著沖少年道,“后生崽聲音夠亮啊,來,吃個包子。”
少年卻笑著擺手謝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