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瑯在舊金山和新金山都建了鹽場,一來是要自給自足,滿足呂宋島上日漸增多人口的需求,二來也是覺得鹽本來也確實是個很有利的買賣。
采用新技術曬場,雖然前期投入成本大,這些風車造價都不便宜,但可以減少人力,提高產量,長遠看其實還是很劃算的。
兩個鹽場如今總共擁有近三千多畝鹽田,年產十五萬多石鹽,已經完全能夠滿足呂宋島自己所需,甚至還可以將大量的鹽運到林邑、交州等地去銷售。
老頭子們聽的十分興奮,非要先去鹽田轉一圈。
當他們看到鹽田里的那些枝條架風車時,更是嘆為觀止。
這些枝條架風車,沒有抽水風車高,但體形卻更龐大,每架只有抽水風車一半高,約三丈不到,但卻足有十多丈長,上面還有行人通道,可從地面登竹梯走上中間頂端,以操縱風車的方向,調整風力大小。
蔚藍天空下,新金山海灣南岸,整齊排列的地面抽水風車和枝條架風車,白色帆布風葉迎風轉動,遠遠望去,水天一色。
“山中挖黃金,水里撈白銀,遍地是沃土,這里還真是金銀島啊!”
曬鹽的利潤巨大,是誰都知道的事情,朝廷改革鹽法,實鹽專賣,因此一年獲得數千萬。
而那些大鹽商們,也個個賺的盆滿缽滿。
誰能夠擁有一個大鹽場,誰自然也就能賺的更多。朝廷現在對鹽的政策是民制商運官收商賣。
整個鹽的制作和銷售都是民間商民的商業行為,朝廷只負責征稅,發放鹽引。鹽戶和鹽商把生產好的鹽,先納入各地鹽倉,朝廷根據鹽的等級等按標準價收購。
然后鹽商先向朝廷買鹽引,這鹽引里已經包含了鹽價和鹽稅,交完錢拿到鹽引,就可到各處鹽倉提取鹽,然后再販銷各地了。
整個流程相對來說比較簡單,沒那么復雜,朝廷要做的就是打擊私鹽,保證所有鹽生產出來后,都要先進入鹽倉,禁止鹽民和鹽商私下買賣。
朝廷在水陸要沖建立鹽倉,另外各常平司中也有專門的鹽倉,這里面的鹽都是朝廷每年預儲備的鹽,用來穩定市場上的鹽價。
一旦鹽商們銷售的鹽價超過了警戒線,則常平鹽倉就會以平價賣鹽,以打壓鹽價,維持鹽價的穩定,保證老百姓吃鹽。
通過這些政策,朝廷保證了每年巨大的鹽稅收入,同時也不用自己投入太多精力物力等在鹽務里面。
朝廷也不搞什么鹽區劃片銷售,也不搞什么鹽商銷售資格,反正誰交錢誰就能買到鹽引,誰有鹽引誰就能支鹽賣鹽,就這么簡單。
鹽倉收進來多少鹽,那邊就開多少鹽引單,不會超發鹽引。
朝廷每年需要投入比較多去做的就是全國各地聯手打擊私鹽,打擊鹽民鹽商私下交易行為。
高鹽稅導致私鹽暴利,買賣私鹽現象嚴重,許多人鋌而走險,但朝廷也制訂了嚴苛的刑法來打仗,販賣私鹽十斤以上者,抓住就要處以巨額罰金,并強制性的移民邊疆。
朝廷不輕易殺私鹽販,也是因為如今積極的拓邊政策下,到處都缺人,把他們扔到邊疆去墾荒實邊,比殺了更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