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近些年開始出現曬鹽法,海鹽池鹽都可采用此法。
選地勢平坦寬廣、風多雨少、日照充足的海灘,制成鹽田然后曬鹽,不過曬鹽法對海灘、天氣等需求較高。
而且對人力消耗高。
需要先從海中抽取海水到水池,然后還要把初級鹵水再抽到鹽田,鹽田的鹵水也需要不斷的推動,才能保證鹽更精細,到了收鹽季節,推鹽挑鹽也相當耗費,總之對人力的消耗更高,但也節省大量的燃料。
“我聽說淮鹽場已經開始用人力水車,用牛和努力一天不間斷的抽水,相當辛苦,這用風車我還是頭次看到。”
“因為我們這里風多,所以用風車還是很不錯的。”
“這風車這么大,成本不少吧?”
“嗯,前期投入確實不少,我們這的風車有兩種,一種就是地面風車了,你們看到的那些高大的都是這種,把海邊凈水池的海水抽到大水灘里,然后還有一種,就是把初級的鹵水用竹節筒提到五六丈高的枝條架風車頂端,然后流水水槽,均勻的從枝條架兩側的竹梢絲上滾落,這個過程中更好的蒸發水分,提高鹵水的咸份,這都是利用風力,大大減輕鹽工的辛苦,并能大大提升產量的。”
海灘的鹽田里,一架架風車矗立,通過帆布風葉來調整風向和風力,大大減少人力和提高產量。
“一塊鹽田一年能產多少鹽?”
“一塊鹽田百畝,一個鹽季能收獲五十萬斤鹽,上等的細白鹽。”
幾個老頭子眼珠子都快瞪出來了。
“畝產鹽五千斤?”
“嗯,從年后開始抽取海水,經過一道道沉淀池,每一道深淀池都經過長時間的風吹日曬,經過十多次的反復沉淀,最后把達到濃度的鹵水引入最后的鹽場沉淀池中,等待收獲。”
“每一步都非常關鍵,有半點差池,都影響產量和鹽的質量,經過一年左右的時間,最后開始收獲。”
每畝鹽田能產到五千斤,這確實是非常不錯的產量,但其中的辛苦,也只有在鹽場上整天堅守的人才能體會,曬鹽最盼好天氣,最怕打雷下雨,一聽到雷聲,不管是三更半夜還是什么時候,都要立即趕到鹽田用氈布把鹽池蓋上,否則大受影響。
春鹽最好,都是精細鹽,而到了秋后收取的最后幾茬鹽則是大顆粒的粗鹽。
收鹽季的時候也不輕松,需要人工不斷的在鹽田挑動,以保證結晶時鹽更精細,一天得攪拌起碼十幾次,到了撈鹽的時候,濕鹽沉甸甸,一筐得有二百多斤重,一遍遍的往岸上挑。
從每年春天開始抽水忙碌,到秋后才結束一年的活,這種看似水里撈白銀的活很輕松賺錢,但其中的辛苦真是少有人知。
尤其是在中原的那些鹽場,賺錢的是鹽東家,而干活的是鹽丁,工錢少活卻累,他們許多人常年打著過膊光著腳在鹽田里風吹日本,曬的跟黑炭似的,收入卻一般。
而一些小作坊的鹽戶,甚至還在采用最古老的辦法煮鹽,忙碌一年到頭,其實也賺不了多少,真正賺錢的都是鹽商和官府。
許多鹽場直接用奴隸制鹽,每天在監干的皮鞭下如牛似馬,比那地下礦洞里的礦工也好不到哪去,經常干不到十年就累死病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