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海灣小金沙河口溯江而上,上行十余里,有一條支流從東南匯入,這條河被淘金者稱為白銀河。
新金山城便建在小金沙河與白銀河的交匯處,位于小金沙河東岸,白銀河口北岸。
白銀河口上游六里北岸,秦瑯一行在碼頭停泊登陸。
相比于近二百丈寬的小金沙河口,新金山城建在六十余丈寬的白銀河畔,這里水面更平緩。
“不是說新金山剛發現嗎,怎么這么快就矗立起一座城來了?”
碼頭上,秦家的元老團望著岸上那一堵高墻,都不由的呆了。
那是一堵夯土城墻,雖然看似簡單,但他足有兩丈高。
這個高度在中原也就一般縣城城墻高度,但問題是他出現在南海深處的金銀島上,而且這里從發現到如今,不到半年時間,居然就已經有了這樣一堵城墻。
尤其是從碼頭望去,東西橫亙而立的城墻似乎一眼望不到頭。
“老黃堅持認為新金山應當修四面城墻!”
秦瑯本來認為暫時不急著修城墻,畢竟這里沒有土著威脅,先弄點椰子樹什么的立一個木柵也行,但阿黃堅持認為應當修城墻,最好是夯土墻。
哪怕修慢點也沒關系。
有墻才有城,有城才有市,這就是阿黃的觀點。
實際上那堵看似雄偉的夯土城墻,只是半成品,目前只修了南面這一段,剛修了幾里長,老黃計劃是要修大點,最好是修成一個方方正正的城池,每面修他個五六里長。
最后在秦瑯的反對下,才決定縮小為每面一千步,也就是一千五百米,在西南小金江和白銀河口再修一座要塞,周長兩千米左右,扼守河口。
夯土城墻雖說相對造價低,可并不等于簡單,要挖地基,要篩選土,甚至為了保證夯土城的堅固耐用,這些土還要經過高溫蒸制,這樣才能殺死土里的蟲卵和草種。
而筑版、夯實也很耗費人力。
碼頭上一片熱鬧繁忙。
許多光著膀子的男子在裝卸貨物,管事們又發現了新鮮事務,“這些是什么?”
碼頭的地面上鋪著的是軌道,上面有馬拉有軌馬車。
配上軌道后,馬匹可以輕松的拉動數節大車廂,把貨物從碼頭上迅速的拉運到倉庫區,以避免碼頭擁堵情況。
有以前在秦家礦區管事的元老立即幫忙解釋,這是馬車軌道。
秦家的四輪馬車很有名,因為擁有獨一無二的轉向技術,所以早就在城區、碼頭、礦區等使用,比起兩輪馬車,四輪馬車,尤其是那種載重的大四輪,載重量成倍的提升。
而后來秦家在礦區、碼頭區等地方,又鋪設軌道,配和四輪馬車使用,運力再度提升許多。甚至可以把四輪車廂串連一起,形成數節車廂,只需要幾匹馬就能拉動。
又有老管事發現碼頭上還有高大復雜的滑輪吊組,通過許多滑輪組成一個吊機,把貨物從船上吊下碼頭,或從碼頭吊上船,比起直接搬運上下船,無疑更省事省力。
一個個驚嘆連連。
碼頭停泊的船上,滑輪吊車正把糧食不斷的吊下碼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