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一條,不許拋荒。田地如果荒廢,是要處罰的,如果連續三年拋荒,則要收回,以免有人囤地不耕。
雖然秦瑯開出的授田等條件優厚,但卻不怕給田太多,因為就一個中央平原,可開墾的耕地面積就能達到三十萬頃,這可是整整三千萬畝地。
一個家庭就算能擁有兩三百畝地的農場,那也能容納的下十萬個這樣的農場。
現在問題是地太多,人太少。
整個呂宋島加上其余諸島,將來若是都能開發,其耕地面積還能再翻個五六倍,能有超過一億五千萬畝的耕地,所以根本不怕沒地可耕。
雖說這與中原動則六七億畝耕地面積相比,還只有其兩三成左右,但依然非常可觀了。
想辦法把人吸引過來,想辦法把人留下來。
現在呂宋島上有八成的人,是來淘金的,這些人只想著淘金賺錢,甚至是一夜暴富。
但秦瑯希望這些人中能有大部份可以在這里落戶定居。
優厚的分田政策,極低的賦稅政策,都只是為了搶人。
對于島上的番夷,秦瑯不太感興趣,他雖然也表示過,如果有島番愿意歸化,那么他也是歡迎的,但秦瑯也早設定了一條紅線,就是島番的數量得嚴格控制在一個極低的比例,否則他擔心呂宋將來反被蠻化的危險。
他要保證的是呂宋將來是一個純正的漢文明,而不是什么蠻化和全面混血的文明。
所以秦瑯提出,寧愿多去中原收養一些棄嬰孤兒,多招募一些山民,哪怕是些乞丐殘疾給弄來,也絕對比大量吸納島番強。
呂宋的條件是得天獨厚的,這里最優良的一個條件,就是這里有廣闊肥沃的平原,有大量可耕地,這些是能夠發展壯大的最基本條件。
否則若只是采金、制鹽、海貿,那也只是空中樓閣,不長久的。
吸納部份島番歸化,教導他們耕種,能夠解決呂宋勞力極缺的麻煩,但用他們時還是得小心紅線,得嚴格控制數量。
而對于那些桀驁不馴的島番,尤其是那些敢攻擊襲擾唐人的島蕃和部落,秦瑯的態度也是堅決的,找到機會就剿滅他們,把他們部份變成種植園里的奴隸,部份運到中原去賣掉。
“我覺得這田給的太多,一丁一百二十畝,根本種不過來啊。”
“粗耕、輪播,這樣能增加些產量,反正現在我們這些地放在那也是放在那,不如多拿出些來,這樣也更能吸引人嘛。”
如果一個六口之家的家庭前來落戶,一對夫妻加上個把老人,三個孩子的話,那么丈夫能分一百二十畝,妻子六十畝,老人三十畝,三個孩子中若是有個年紀大點的男孩子,則也能分六十畝,另兩個小的各分三十畝,那總共就是三百三十畝。
哪怕一家六口是一對夫婦加四個小孩,那也能分到三百畝地。
阿黃他們都認為這個授田額有些高,比如北魏時的均田令,是男子年十五歲以上授露田四十畝,婦人二十畝,為了輪種,露田可以兩倍授給,但露田只準買賣,年老免課,身死還田。
另授桑田二十畝為永業田,桑田上,必須依制種上一定數量的桑、榆、棗樹,非桑之鄉則給麻田,男子十畝、婦人五畝。
北魏時的授田令還規定奴婢也可與良人一樣授田,擁有奴隸者還可再多授田地,耕牛一頭,也能授田三十畝,限四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