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陽公八百里疾馳,倍道兼行,夜奪焉耆,壯哉!”高士廉贊嘆道。
而長孫無忌則對斬首七千這個數字有些懷疑,“先前焉耆內附時,曾獻版籍,城不過九,戶不過四千,人口不滿三萬啊。”
“這王城斬首七千,豈不是盡屠其城中老幼?既然已得內應破城,實無必要屠城啊。”
李世民笑了笑,卻是跟他解釋起來,說先前焉耆內附獻版籍時確實是說城池九座戶籍四千有兵三千。
但實際上呢,焉耆國王當初也是故意虛報了數字的。實際上焉耆國在西漢通西域時就不止這么多人口了。
焉耆六百里地,且占據的是天山南面中很肥沃的綠洲,僅其中的焉耆都城,按之前鎮西大都督府的報告,就是城極大,在海水之北(博斯騰海),大河(海都河)東岸,眾流交雜,群山環繞,極為險固。
其都城周三十里!
周長三十里的焉耆王城,當然不可能就萬把人口。
對比下東邊的高昌國,如今大唐已經完成了對高昌的吞并占領,清量了田地,登記了戶籍人丁,早發現高昌實際人口數字,無比他們曾報給大唐的多,甚至比他們自己戶籍人口也多。
原因也簡單,戶籍是戶籍,人口是人口,大唐的人口也是包括戶籍人口和不在籍人口的,高昌、焉耆這樣西域絲路上的重鎮,不僅僅有大量流動的商賈等,本身也還有大量的奴隸、雇傭兵等等。
事實上,焉耆王城便有七千戶在籍人口,加上不在籍的,實際上城中有好幾萬人,所以郭孝恪斬首七千,并沒有屠城。
只是將國王龍突騎支手下反唐的兵馬以及他招募的那些昭武粟特雇傭兵,以及西突厥留在焉耆的兵給砍了。
基本上都砍了。
這一點郭孝恪很老實的承認了,理由是這些人叛服不常,必然殺之以震懾西域。
郭孝恪斬首七千,殺的人頭滾滾,確實極大的震懾了焉耆國人,在攻破王城后,郭孝恪讓粟婆準、頡鼻等焉耆王弟們帶唐騎往諸城招降。
各城紛紛投降,沒有敢再負隅反抗者。
郭孝恪也表奏粟婆準為檢校焉耆都督,借粟婆準的身份,來幫助大唐控制這個新歸隊的西域國家。
然后郭孝恪奏請朝廷正式設立焉耆軍,他留下一千兵馬,再從焉耆招募了兩千人組成了焉耆軍留守,他帶著其余近兩千人馬,押著國王龍突騎支和其王室家眷以及那些反抗大唐而被斬首者的家眷等兩萬余人返回高昌。
郭孝恪計劃把這些人帶回高昌后將其一部份打散分到大唐西域各軍鎮屯莊,部份則押回中原。
“郭孝恪犯了個錯誤!”
“他不應當這么急著返回高昌,應當繼續留鎮焉耆。”
焉耆國王龍突騎支的女婿是欲谷設重臣屈利啜的弟弟,欲谷設自立為乙毗咄陸可汗,如今正在河中攻打反叛他的昭武諸國,剛在進攻康居的路途中,把米國給攻滅了。
雖說欲谷設當初被薛延陀的夷男從漠北打到了西域,靠著依附大唐天可汗,才得到大唐給在金山一帶安置,可他野心太大,一心想當西突厥大汗,還想娶大唐公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