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勞動生產力上最大的增進,都是分工的結果。對于這句話,秦瑯是很贊成的。就算是原始野蠻的部落,也知道男子捕獵女子采集。
在那些漁獵部族里,不論強壯還是老弱,每個人都分工合作,從事著不同的勞動。而如大唐這般強大的帝國,萬里邊疆億萬子民,就擁有更大的潛力。當他們改革新政,放開了過去死死束縛百姓在土地上的簡單生產政策后,大唐也就爆發出了無可比擬的強大生產力。
對于呂宋的未來,秦瑯就是那個總設計師。
他現在每一個決定,都影響著呂宋的未來發展,一步不慎,就有可能滿盤皆輸。有人認為呂宋島如今解決了合法性的問題,有了正式身份,那么以后就按步就班的發展好了。
呂宋島這里懸于海外,條件卻非常好,僅一個呂宋平原,就相當于八百里秦川或是江淮平原了,而一個八百里秦川,又孕育了多少王朝帝國?
墾荒、種地,發展農業,讓每個人都成為地主,耕者有其田,居者有其屋,都督府征收實物稅,簡單又省事,搞無為而治,呂宋就能迅速發展起來。
秦瑯對這種復古思維并不滿意,尤其是有人居然提出更加全面的復古計劃,甚至有人拿著儒家經典,提出要恢復井田制度,在呂宋推行井田法。
井田制這東西是周朝推行的,到后來秦朝商秧變法時其中重要一條就是廢井田、開阡陌。
最早的井田制是什么樣的呢,就是天下的土地,都是王土,正所謂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賓,莫非王臣。
所以周王朝的土地制度,就是土地王有,這個王有也很玄妙,因為他不是公有國有而叫王有,王有就是周天子私有產業。
但是周天子畢竟又是天下共主,所以周朝的土地制度也不能算是土地私有制。
所有土地都屬于周天子,然后周天子再把土地分封給諸侯,但是這些地的所有權仍歸周天子,諸侯們也只是有土地的使用權,并且拿了周天子的地,還得納貢的,也就等于是實際交租。
諸侯以下各級士大夫乃至于自由民擁有土地,也是如此。
舉例,周天子封姜子牙呂尚至齊地立國,姜子牙又把他的封地再分封給他的士大夫們,他的士大夫再把地分給自己采邑里的百姓耕種。
但這種層層分地,并不是全分掉,各級貴族都還會留下一部份田,這部份往往叫做公田,公田一般由奴隸耕種,但也會要求他分配私田耕種的自由民幫忙耕種。
公田收入,全為自有,而私田收入,只收田租。
所以周朝有了井田制,最開始是把一大塊地,分成九宮格一樣,周邊八塊地全分給百姓耕種,然后中間一塊就是公田,那八塊地的百姓種自己地的同時,還得免費為他們的領主耕種公田,公田所得收益皆歸領主。
當然,在層層分封制度下,比如一位士大夫往往也是一位國君的封臣,所以他的地也相當于是國君分給他的私田,因此他的總收入中,還要拿出一份給上級國君。
國君也得再上繳給天了。
不過九宮格一樣的井田法只是理想狀態下,所以后來井田法的核心就是公田和私田,層層分授私田,然后自己保留一塊公田,私田所有者,還得為領主耕種私田,這類似于一種免費的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