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芒種了。”
秦俊一早便過來請安問早,恭敬的問安后便例行的去翻歷書。
歷書厚厚一本但不算大,每頁也就巴掌大,采用的是雕版單頁印刷,背后空白。
過一天撕一張,上面不僅有年月日還有二十四節氣、吉兇宜忌、干支等許多內容。
秦瑯喝著長子為他沖好的蛋茶,笑道,“芒種、忙種,五月節氣謂有芒之種谷可稼種也。”
大麥、小麥等有芒作物種子已經成熟,搶收十分急迫。而晚稻、黍、稷等夏播作物也正是播種最忙的季節。
春爭日,夏爭時,人們常說三夏大忙季節,就是忙于夏收、夏種和春播作物的夏管。這是農民一年最忙碌的季節,也是百姓最有奔頭的季節。
“今天星期五,小吉,財神正北、福神正南、喜神東北、貴神正北;吉時在丙寅、丁卯、庚午、辛末、癸西·····”秦俊撕下這張皇歷,跟父親說著。
歷法乃是皇權的象征,必須由欽天監提前做好次年的歷書,然后奏請皇帝批復后,于當年底向全國各地衙門頒行。
所謂奉正朔,就是必須使用朝廷皇歷。
大唐開國之初,沿用隋朝大業歷,然后又頒行了自己的戊戌元歷,開創了中國古代第一個在民用歷中采用定朔法的歷書,不過這個歷法容易出現連大月或連小月的情況,比如在貞觀十九年會連續出現四個大月的情況,于是后來又以太史局的李淳風帶頭制作了貞觀歷。
在原來定朔法的基礎上再獨創了進朔法,以解決容易連續出現大小月不符合日常習慣的漏洞。
貞觀以來朝廷國力大增,對于天文歷法這塊也增加了大筆的資金支持,尤其是在李淳風掌管太史局之后,朝廷甚至在其原來的太史局官學生中增加了數十倍的名額,這些天文歷法的官學生的增加,大大提高了太史局的業務能力。
古人也早發現地球圍著太陽圍一轉約三百六十五天多一點,而月亮從新月(朔)到滿月(望)再到月末(晦)差不多是二十九天半多點,所以一年十二個月,一個月差不多三十天就是這么來的。
然后各朝歷法中,對于如何更精確的掌握這個數字,卻并不容易。精準了年,往往月又不精準,所以會有閏年和閏月以及大小月的出現,就是為了保證更精準,不會出現誤差越來越大的情況。
比如說歷法中有陰歷和陽歷還有星辰歷。
陰歷就是月亮歷,以月亮的規律周期來制訂的,定朔法、平朔法這些都是根據月亮來計算的,雖然說這能最大程度保證月的精準度,但卻沒考慮地球與太陽的運轉規律,不能反映季節的轉換,影響指導農事。
所以古人又研究出干支星辰歷,以立春至下一立春為一歲,用二十四節氣劃分出十二個月,每月兩節氣,沒有閏月。
這兩種歷法各有所長,月歷沒法反映季節農時,而星辰歷又沒有月歷對月份的精準。
所以在近年,太史局耗費了許多精力,在陰歷的基礎上又融合了陽歷,形成陰陽合歷,取月相的變化周期即朔望月為月的長度,加入干支歷的二十四節氣的成份,再參考太陽回歸年的長度,通過設置閏月以使平均歷年與回歸年相適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