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石島本是一處半島,面積不大,原來也有一些土人部落,講武堂到來后,便在秦瑯衛隊的幫助下,展開了對島上土人的進攻。
拿著土人練手,實戰練兵,講武堂的學員們成長迅速,通過十幾場戰爭,把土人全都擊敗,或擒或驅,完全占領了龍石島,還在島上建立了講武堂校區,又開始墾荒屯田。
許多學員們去信召來自己的家人來島上定居落戶,此時島上一片欣欣向榮。
秦瑯給講武堂的命令非常簡單,就是指定了一個進攻方向,距離舊金山城西南一百多里的納蘇格布河一帶,至于如何打,完全由他們看著辦,秦瑯只是讓他們把秦俊帶上。
秦俊帶來的太平號和武安號也都加入這次戰斗。
在簡單的商議過后,存恩計劃出兵五千人。
至于為何是五千人,是因為他認為這正好是一個旅的數量。
他說的這個旅,其實就是大唐野戰軍團的一個軍的編制,相當于是小軍。在隋朝的時候,一個軍是一萬六千人,以隊和團為基礎單位,步騎都是百人一隊,然后步兵二十隊一團,騎兵十隊一團。
一個軍是四個步兵團,八千人,加上四個騎兵團四千人,另外再配上四個千人的工程、輜重等團,一共就是一萬六千人。
當初楊廣征遼東,就是采用的這種大軍團制,各團都是純隊,比如八千人的步兵,就有四千人的重步兵,配鐵甲持長矛,另四千人則是輕步兵,弓弩手們還配刀盾。
在純兵種團以上,組成混合軍團,一個軍團一萬六千人,而當時隋朝第一次征遼時,組建了幾十個軍團。如宇文述后來進攻平壤,就是九個軍團組成的超級軍團。
當年隋朝的這種大軍團編制,是基于其強大的國力,靠著精良的裝備和充足的補給支撐,打起仗來就是一個字,排山倒海鋪天蓋地,前排成千上萬的長矛手,后面跟著無數的弓弩手,騎兵也是海量。隋朝可不跟你玩什么花隊,不會如宋朝那樣弓弩太多槍刀太少。有大將就曾上書,說軍中一都刀手八人槍手十六,其余七十余人并系弓弩。
宋軍喜歡玩花隊,隊一級就混編了。
而隋朝喜歡玩純兵種,不僅隊一級是純兵,連團一級都是純兵。
當然到了唐朝,尤其是進入貞觀以后,大唐在李靖李績秦瓊秦瑯這些猛將的帶領下,揍遍天下無敵手,軍事思想也開始變化,在軍隊的架構組織編配上也開始有調整。
隋朝喜歡玩大軍團作戰,到了貞觀便開始注重混成協同作戰,原來隋朝的軍,一軍一萬六千人,甚至能多達兩萬人。
而到了唐朝,軍已經縮編了,一個軍只有幾千人,但在軍之上還有大軍團約兩萬人。
一個大軍團下轄七軍,中軍、左右虞侯軍、左右廂軍各二。
唐軍以五十人隊為基本戰術單位,中軍四千人,戰兵兩千八,弩手四百,弓手四百,騎兵一千,跳蕩五百、奇兵五百。
一個大軍團,總共是馬步戰兵一萬四千人,共二百八十隊戰兵,另六千人守輜重。
過去隋朝軍下就是團了,故稱軍團,團都是純兵種,比如騎兵四團,分為兩千重騎兩千輕騎,步兵四團八千,四千重步四千輕步,輜重兵四千,里面不僅有輜重兵,也有工兵和投石車炮兵。
都是純步兵組合成軍。
到了貞觀時,改了,軍下面還有軍,這個軍就相當于是一個混成旅,中軍中千人,虞侯軍才兩千八,都含有馬步兵種混編,這樣做的目的很簡單,就是過去隋軍是大軍團作戰,至少一個軍團為一個戰術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