輕步兵則除了自己的弓或弩外,還要配備長槍一支、橫刀一把,還有盾牌一面。
騎兵們也都有長矛、角弓以及鞭锏、盾牌等。
裝備這塊,都完全不輸于府兵,這些裝備中,棉甲和鎖甲都是秦家在林邑的武器廠制造,之前都主要是供給林邑女王的禁衛軍以及秦家的海外傭兵的。
在林邑打造武器,有女王的關系,沒有限制,讓秦家這些年培養了不少工匠工人,儲備了不錯的技術,其產能也不錯。
呂宋設立都督府后,沒了限制,秦瑯立馬從林邑那邊開始遷移部份工人到呂宋建廠。
加上呂宋成立都督府后秦瑯第一時間向朝廷申請采購武器裝備,基本上還是不錯的。
裝備都是秦家這里統一自己打造,或從朝廷那邊采購地過來,然后再售賣給封地騎士們。
裝備價格還是比較貴重的,但相比于此時歐洲羅馬波斯法蘭克等國的軍械制造水平的成本來說,還是便宜太多。
在此時歐洲,一件鏈甲衫最起碼價值六頭大公牛,一套全身裝備,至少得十二頭牛的價格。
當地一頭大公牛價格約是一匹戰馬的一半。
而大唐一匹戰馬的價格大約在二十貫左右,這是大唐貞觀以來強盛的結果,本身就擁有了大量的產馬地和優良牧場,并與周邊不少產馬的部落關系良馬,通過茶馬絲馬等貿易,源源不斷的獲得價格便宜的好馬。
太仆寺去年的報告中就奏稱,貞觀十六年國家牧場里戰馬存欄百萬匹,這是個非常驚人的數字,反正歷朝以來未有過的盛事。
有句話叫做戰馬有多少,國家就有多大。
在隋末戰亂之時,一匹好的戰馬甚至能賣到八十貫到一百貫,而如今戰馬只要二十貫,可知道這個巨大變化。
若按一套戰士裝備六匹戰馬來算,現在要一百二十貫錢,對于一位騎士來說,這個價格不算貴,哪怕騎士的裝備翻一倍,也還負擔的起,再加上幾位披甲士兵,按一騎四步披甲算,約七百多貫錢。
僅這五人的裝備錢,確實就能值一座莊園的價格了。
好在大唐這邊,馬只要二十貫,裝備還更便宜,橫刀一把甚至都只要幾百錢,長矛、弓箭這些也不算貴。
實際上,騎士們從秦瑯這里購買鎧甲裝備,秦瑯還給補貼,補貼后一套騎士的棉鐵甲是五十貫錢,馬甲一套四十貫錢,戰馬一匹二十貫,刀槍等一套裝備十貫錢。
一位重步兵的鎧甲三十八貫錢,加上裝備也不到五十貫,一個輕步兵的鐵甲是三十五貫錢。
強大的軍工產業,造就了如今大唐軍械精良且充足,生產成本很低。
秦家的棉甲號稱鐵布衣,兩片棉片包一層鐵片,外面縫兩層布,再用銅釘連接或用牛皮札緊,做好后如同一件衣服一樣,直接穿上身,而不是一件件的零碎部件穿戴復雜麻煩。
這種鐵布衣不僅穿脫方便,而且更輕薄,本身也確實節省了很多鐵料、牛皮等材料,再一個比傳統鐵甲冬暖夏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