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陽。
皇帝已回關中長安,令太子全權處置軍國政務。
殿中,承乾看著高士廉送上來的第三道致仕表章,眉頭皺起。
“前些日孤登高相門探望,高相公瘦不成人形,病體虛弱,仍然牽掛朝堂事務。說起朝廷在西域和漠北的大捷,仍贊賞前線將士們勇敢······”
承乾長嘆一聲,“孤奏報圣人,圣人降諭,高相忠心為國,一生操勞,如今年已七十,便準許高相致仕。免去其右仆射之職,以開府儀同三司身份致仕榮養,特進封三公之司空加太子太傅,以表彰高相之忠心耿耿。”
高士廉致仕,其長子東陽駙馬都尉高履行升為戶部尚書。
“中書侍郎崔敦禮遷尚書右仆射,仍加同中書門下三品。
太子左庶子于志寧授吏部尚書,參預朝政。
太子右庶子李百藥授禮部尚書,光祿大夫唐儉加特進檢校兵部尚書。”
老臣高士廉致仕,因病重,由其子高履行上殿代父謝恩,然后再接受戶部尚書的升遷,謝恩。
高士廉做為皇后的舅父,在朝中數任右仆射并屢次兼任吏部尚書之職,可以說是政事堂里的老面孔,深得皇帝信任。
如今七十歲古稀之齡病退,朝中老臣面孔又少一張。
崔敦禮再進一步,升遷右仆射,激動上前謝恩。這位秦瑯的舅父,身后是秦瑯為代表的軍功新貴集團,以及山東五姓七望的支持。
于志寧是關隴貴族集團的,八柱國家之后,北周太師于謹的曾孫,父親曾任中書舍人。于志寧在隋朝時就起家為縣令,后來主動棄職投奔李世民,位列十八學士之一。
資歷還是很老的,李世民即位之初,便拜中書侍郎封黎陽縣公,授散騎常侍,任太子少詹事,曾是承乾的老師。
只不過在東宮任職期間表現不佳,曾跟秦瑯不和,不得太子喜歡。不過李世民倒一直對他很信任,一直留他在東宮任職。只是后來太子差點被廢,導致大批東宮官被貶外出,于志寧也因此被貶。
但后來承乾儲位穩固后,于志寧也很快再召回朝中,于志寧在朝中與長孫無忌、褚遂良等關系良好,這次他進封吏部尚書,并正式白麻宣相入政事堂為相公,倒也不意外。
畢竟如今老臣一個個凋零了。
倒是唐儉檢校兵部尚書讓人意外,唐儉的資歷可比于志寧強多了,唐儉是太原起義功臣之一,是李淵的心腹老班底,最早封國公的那批人。
所以玄武門之變后,一直是坐冷板凳不為重用的,唐儉也早明白,所以不管給他什么官職,也就沒心思做事,此時也六十多歲了,之前一貶再貶,已經被貶到光祿大夫的虛階,誰料這次授予兵部尚書,雖然加了檢校二字,也未加同中書門下三品或參預朝政未正式拜相,可兵部畢竟是六部中的重要部門。
加上此前拜相的太子左庶子杜正倫,承乾的東宮官已經有三人拜相,東宮正在一步步的接管朝政大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