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在最終蘇我氏主動向大唐低頭認錯,而大唐這邊在如秦瑯這樣海貿派的努力下,也開始減輕了對倭國的打壓封鎖。
正是在這種局勢下,秦家帶技術帶資本進入倭國,既打通了倭國朝廷,也跟地方豪強們積極展開合作。
一邊是寶船重返,輸入大量倭國需要的工商貨物,一邊是跟各地豪強合作采銀挖銅,豪強們需要大唐的貨物,但大唐的貨物太好,貿易盡是逆差。
在這種情況下,他們只好通過輸出銀銅來填補這個逆差。
而另一方面,大和朝廷也通過對銀銅礦山的開產和出售進行征收重稅,來加強財政收入。
“現在不僅我們秦家,還有好些大唐豪強進入倭國開礦,僅銅礦現在就有十三處之多。倭銅礦儲量豐富,僅我們投資的檜木谷銅礦,還僅是熊野銅礦山的礦洞之一,去年一年就采了四十多萬斤!”
“而足尾銅礦去年更高產七十多萬斤,而最大的別子銅礦,去年產了一百多萬斤。”
相比之下,大唐銅產地多在偏遠的西南之地,而且產量較低,更麻煩的還在于挖出來的銅礦運輸出來不易,并且,滇銅質量還差,往往鑄不了錢。
從先秦以來,到隋唐,錢荒一直沒斷過。
錢荒導致商業受限,甚至劣幣驅除良幣,更發生銅比錢貴的現象,這些年大唐多管齊下,但貴重金屬金銀銅始終都是稀缺之物。
所以現在中原的海商們,最喜歡在外面交易的貨物就是金銀銅。
運一船貨物到倭國,本身就能賺上兩倍之利,若是再運回一船銅來,轉手又兩三倍。
而如秦家這樣直接跑過去跟倭人合作開礦的,賺的可就更多了。
秦家不止在倭國合伙開礦,在那邊粗煉然后運回來,而且還跟倭國朝廷達成了協議,秦家還將運回來的銅鑄成銅錢,再運回倭國賣給他們流通使用。
倭國現在比大唐還更缺錢用,隨著海上貿易的興起,倭國錢荒更加嚴重,缺錢嚴重的限制了他們的工商貿易等。
自己鑄錢一來沒技術,二來成本高,所以倭人喜歡用大唐的銅錢,開元通寶成色好,得倭國商人百姓喜歡。
日本無貨,只有金銀。
倭國在國際貿易中,十分尷尬,唐船帶去的各種商貨他們都想買,可自己卻沒有唐人想要的東西。
于是只好拿金銀來抵,但日本之前金銀開采量不足。
“我們這次運過去的貨都是糖、茶和絲綢,利潤都是三倍。”秦祿高興的道,這一趟買賣跑的,不僅運回來一百多萬斤銅,而且帶去的貨物也直接賺了三倍。
“出發到回港,來回一趟加上中間停留的只用了十天時間。”他興奮著,十天時間,賺到的錢,卻超過一個州一年的稅賦收入,多么驚人。
何況這么一百多萬斤銅,經過再次加工提煉后,不僅能得到不少的白銀,而且通過鑄幣廠,鑄造成開元通寶的話,以秦家的技術,能獲得起碼一成的純利。
這么多銅起碼能鑄造三十萬貫錢,這意味著這趟運回來的銅利潤有三萬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