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于倭國對進口茶葉征收重稅,秦瑯也暫時管不到,倭人愛喝茶,茶葉進口量大,倭國想著法子收稅,以填補財政,這是他們自己的事情。
秦家雖然是大唐重要的茶葉種植、加工和銷售商人,但倭國茶葉市場只占據很小一個份額,還影響不到什么。
秦家茶最主要的市場是大唐的內銷市場,外銷的茶葉市場,都是中低檔茶葉。
這些茶葉經茶商們從各地茶場收上來后,再匯聚到江西的饒州,靠近長江的這處中游地方是南方有名的茶葉集散中心。
茶葉在此再轉手到廣交杭揚登諸外貿港的茶商手里,這些茶商將茶葉再販賣到諸港,賣給那里的茶棧。
茶棧收茶,最后再賣給來唐的胡商,或是要出海的唐商。他們賣茶,一般要收傭金、破箱費、關稅、通事費等約為茶價的百分之十五,傭金一般為百分之二,茶葉關稅為百分之十。
基本上外銷茶的整個流程就是茶農產茶,茶商收毛茶,然后茶莊再收茶制茶,茶號再把茶莊加工好的茶賣給港口的商行商船,中間環節很多,基本上港口的商行不會直接從茶莊采茶,都是通過這些環節,相對來說,其實效率反而更高,質量和售后等也都更有保障。
所以說秦家雖是產茶制茶大戶,但實際上各港外銷的茶葉,跟秦家本身已經關系不大了。
主要跟茶行有關,各港的茶行,基本上都是專做外銷茶葉生意的,他們跟各地的茶莊、茶商等往來,收購茶葉,同時又跟外貿易的海商商行往來,一進一出,相當于是外貿公司,不公需要尋找客戶海商,也需要尋找茶葉商人,往往還得提供雄厚的資金墊補等。
茶農一般都是跟茶販子們打交道,這些人跑各地茶產地,收購茶葉,然后賣給加工茶葉的茶莊。
茶莊的茶葉再賣給茶號,茶號把茶葉再賣給內銷的各個茶業店鋪,或是外銷的茶行等。各司其責,各做好自己這一塊,每一個環節其實都不是外人能夠輕易干的了的。
里面的套路多,而且各有專長。
比如說茶販得熟悉茶產地,了解毛茶行情,掌握時節,甚至得有很強的運輸能力,收茶過程中可能還得有充足的資金墊補。
茶莊自然是得要有過硬的制茶技術,沒有點真正的本事,是吃不了這行飯的。各種各樣的茶葉,各種各樣的加工方式,這是最專業的。
而茶棧要收茶,要出茶,得建立自己的茶倉,需要的是一個良好的渠道。
動則幾萬幾十萬貫的茶葉款,沒點實力如何壓的住。
外銷茶葉到了最終端自然就是各個外貿商行,他們需要專心的做好銷售渠道,如何把茶葉委托給商船運到海外某國,如何尋找到買家客戶,還得保證既賣的出去,又收的到錢,還得有利潤可圖。
他們承擔的風險也是巨大的。
相比起倭國對進口唐茶征收的每擔五十貫的重稅,現在秦瑯更在意的是呂宋移民處處受限,人口流入速度幾乎停滯不前,如何才能打破這個僵局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