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金山分為外羅城和內牙城,內牙城其實不是城中城,而是在外城的北面,兩城相接,卻也有城墻城門分隔。
內牙城比外城小,兩城疊加,便有如一個呂字。
內牙城的南門,守衛更加嚴密,崗哨環衛,氣象森嚴。
他一路觀察打量這些士兵的裝束,發現他們都穿著鐵布衣,都十分嶄新整齊,而且細看會發現,這些鐵布衣各有顏色,明顯分成數支人馬。
士兵們也都年輕健壯,精氣神很高,一看就是支驍勇敢戰之兵,這讓他大為驚嘆,想不到呂宋還有這么強的兵馬。
殷安國做為勛戚子弟,也是在內府三衛做過侍衛的,所以對軍事并不陌生,能一眼看出來,這支兵馬不簡單。
這等軍事,在他剛去過的老家陳州就沒有。
呂宋和新興的中原城市一樣,有城有市,但已經沒有了坊墻,只剩下坊門和街市,這座年輕的城池可以更加合理的規劃,整齊寬闊的街道,兩旁綠樹成蔭,溝渠干凈,甚至沿街每過一段就有公廁和垃圾房,哪怕這里天氣炎熱,卻也并聞不到多少臭味。
街兩邊都是商鋪,路上行人很多。
秦瑯引著殷安國一行一直來到了內衙城中。
擺案焚香,恭迎旨意。
殷安國于是站到上首,對面呂宋眾員,宣讀朝廷的旨意。旨意主要就是三道,一是朝廷正式在呂宋設立市舶司,以負責呂宋的港口市舶貿易,以呂宋都督秦瑯兼任呂宋市舶司市舶使,朝廷派來了兩員市舶司官員,分別是市舶司判官和監官,皆由宦官充任,隨同前來。
第二道旨意,是朝廷在呂宋設立鑄錢監,并賜秦瑯鑄錢爐,這是授予呂宋鑄幣執照,許他們鑄幣,如此一來就不再是私鑄了。朝廷讓秦瑯自己任命錢監的官員,只派來了一員監鑄,也就是殷安國了。
第三道旨意,便是關于移民政策的最近細節規定,之前朝廷與呂宋這邊已經談了幾輪,初步達成了不少的協定,比如呂宋每年最多從中原移民三千戶,又比如不能從中原京畿要地移民,不能從邊關軍事要地移民,不能從下州下縣等人口稀少處移民,又比如對府兵、團結兵以及工匠等特殊人戶移民的一系列限制等。這次旨意,則是對先前商議的關于呂宋用奴隸換移民名額的事情做了最終決定,朝廷同意了呂宋這邊通過出口奴隸到中原,換取相應的移民名額增加。
基本上就是一個奴隸換一個移民名額。
對這三道旨意,其實秦瑯早已經提前知道,基本上殷安國還沒出洛陽城門,他就已經通過自己的關系,知曉了朝廷的決定。
呂宋市舶司設立,是朝廷積極監督呂宋的一向風格表現,朝廷對于呂宋的政策,現在主要還是出自政事堂的宰相們,因為政事堂中現在有許敬宗、崔敦禮這幾個自己人,長孫無忌也與他關系向來不錯,所以總的來說,政策方面還是對呂宋比較照顧的,并沒有過多干涉限制之意。
之前皇帝下旨要限制移民,也在許敬宗幫忙周旋下解套,留下了窗口。
現在朝堂上對呂宋主要是加強監管,而不直接干涉。
設立市舶司和鑄錢監,都是為加強監管規范而已。
市舶司主要負責貿易,由秦瑯兼任市舶使也表明朝廷無意要控制這個機構,朝廷派來的判官和監官這兩個官宦使者,所負責的司內事務,也不影響秦瑯和呂宋。
市舶司判官主要是負責抽買舶貨,收支錢物。
對來港的胡商的番貨,判官代表朝廷,有權參與閱實其貨,這就是海關驗貨了,經過驗貨合格正式入關,要開始抽解,就是征收關稅。關稅從最早的十分抽二,再后來一再修改。
最早是不論何等貨物,一律征百分之二十的稅,甚至開始是直接征十分之二的貨為稅,倒手又能賺一筆。
不過到如今,海關稅一改再改,如今基本的關稅是十稅一,但對一些貨物又有不同的加減,比如一些奢侈品等稅較高,而朝廷比較需要的東西稅則低。比如玳瑁、蘇木抽三分,珍珠、龍腦抽二分。
一般都是驗貨后估價抽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