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幣也是如此,通過調整后,鑄幣利潤能有一成五。
而小銀幣和當十銅錢,含銀量更低,其利潤能達到二十,雖然其含銅量更高,還摻銀,但是畢竟他的面值是當五當十當二十。
殷安國笑著對秦瑯道,“按朝廷最新版這九種錢幣的成色標準,金銀錢都有一分鑄造之利,銅錢起碼有一分半,而寶錢有兩分之利。朝廷以九五收呂宋鑄錢,魏公鑄幣之利并不比先前少啊。”
原來秦家鑄金幣利五厘,銀幣利八厘,銅錢一分五,算一下,確實沒少什么。
銀幣利潤少了,但能從小銀幣里找補回來,銅錢利少些,也能從寶錢中找補回來。
“鑄幣之利甚厚,魏公這也是獨獲鑄幣封臣了,其它人可是求之而不得啊。”
秦瑯卻只是笑笑,以朝廷如今對金銀和銅料的控制之嚴格,就算皇帝真的給別家鑄錢爐,許他們鑄幣,他們也根本鑄不了多少錢幣。
朝廷傳統之法鑄錢,一爐要用數十工匠,一年也就鑄三千多貫錢,就按上繳朝廷后所留的一分之利,一年也才三百貫而已。哪怕是開三爐,一年也才九百貫,這點錢,哪個放眼里?
況且,哪怕就鑄一萬貫錢,銅料也得四萬多斤,而在武德初,全國一年的銅開采量都僅二十來萬斤,所以鑄幣最關鍵的一環,你得弄到足夠的銅鉛錫料,尤其是銅料。
但銅為朝廷壟斷,一般人哪里弄的到許多?
也就如秦瑯這種在海外的外世封臣,可以通過自己挖和外國買弄來原料。
再一個,鑄幣也是個高精技術活,需要有專門的鑄幣工匠,但這種工匠一般為朝廷壟斷,秦家是以前有過私鑄許可,有這技術儲備。
“呂宋錢監鑄的錢九五折上繳朝廷,也太麻煩了,反正你如今前來監鑄,不如以后我們直接按所百之五上繳朝廷金銀幣。”
有了鑄幣利潤保證,秦瑯也不再反對交這筆稅,但他不愿意把鑄出來的錢都交給朝廷,因為呂宋也很需要錢幣流通,況且他如果把鑄出來的錢幣再運去海東和南洋諸國,轉手還能再賺三到五個點的利潤呢。
殷安國明顯也是有備而來,略做沉吟,然后便表示可以上奏朝廷請求許可。
事情談定,氣氛明顯好了許多。
秦瑯拿著九枚新版母錢,也是心情舒暢,按這種新錢成色,秦家的鑄幣利潤還是很不錯的,只要原料跟的上,秦家完全可以再增加鑄錢爐。
以現在的材料供應,一年鑄百萬貫銅錢不在話下,扣去上繳朝的百分之五,起碼也還有一分之利,那就是十萬貫的利潤了。
這買賣,確實做的。
得準備擴建鑄幣廠了,要鑄上百萬貫錢,鑄幣廠得兩三千工人才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