吐火羅有二十九小國,因此朝廷這次置吐火羅都護府,分設二十九都督府,吐火羅都護府也隸安西道。
而在咸海以西,直到里海的伏爾加河口,并占據北高加索一帶游牧的可薩人,這支突厥分支,也在天子巡幸靈州時葉護親來朝見拜賀。
可薩人從屬西突厥,但這些年西突厥汗庭動蕩,可薩跟吐火羅一樣,早就已經與這邊生疏了,在當年,突厥密點室西征,用了幾代時間,征服西域,并且拳打波斯腳踢羅馬,不僅聯合波斯滅了厭達了,占據了吐火羅,還真過興都庫什山脈的開泊爾山口,一路打到了印度河畔。
后來又跟波斯薩珊因分贓不均,雙方開戰,打的波斯人也是叫苦不迭。西突厥人還主動聯合波斯的世敵東羅馬人聯手做戰,也是在那時,西突厥人的勢力一路西進,越過咸海,直到里海畔,甚至在融合了當地的那些游牧部族后,搶占了北高加索地區,對波斯來了個迂回包抄。
不過西突厥人非常蠻橫,后來一言不和,跟羅馬人又打了起來。
西突厥人就是根攪屎棍在羅馬和波斯之間反復橫跳,把兩邊都打的沒辦法,卻又奈何不了他,甚至多數時候,還得掏金幣雇傭他們做戰。
在西突厥汗庭動蕩后,吐火羅和可薩這兩個前出的分支,也就漸收斂許多,他們與波斯和羅馬都修復關系,不再敵對。
如可薩葉護就與羅馬皇帝希拉克略結成政治同盟,甚至和親聯姻,可薩不止一次出兵幫希拉克略皇帝打仗。
就如當年密點室西征,本是突厥大汗派子弟西征,后來征著征著就變成了西突厥,甚至跟突厥汗國成了死敵。
可薩和吐火羅本都只是西突厥可汗分封的葉護,也慢慢的獨立。
在大唐強勢進入西域之后,吐火羅和可薩的態度都很謹慎,他們最終都選擇了向大唐稱臣,換取大唐冊封,成為羈糜封臣。
換來的是得大唐承認的獨立地位,真正擺脫西突厥汗庭,同時還有貿易絲路的巨大利益分享。特別是對于吐火羅來說,這些年他們也在內亂之中,吐火羅本來就是如昭武一樣諸小城邦國林立,后來白匈奴厭達人過來征服了他們,并一直打到了印度河流域,但西突厥人擊敗厭達人并派貴族統治這里后,這里的主體依然是當地的這些小國土著。
西突厥人的統治,也只是最上層是他們的人,底層甚至中層官吏軍隊等,也都還是以當地人為主,所以他們很快就被土人半同化了,當上層與西突厥汗庭分裂后,就更加依仗當地人,但這里原本就是很混亂的一盆散沙,所以當上層的西突厥人統治者沒有足夠的實力壓制后,下面的這些小國,也就更加亂了。
本質上,吐火羅現在就是一個很松散的城邦聯盟,吐火羅葉護是盟主,下面各小國的國主們是加盟者。
吐火羅歸附大唐,也是這些小國主們的意愿,畢竟南邊的波斯國,現在亂成一鍋粥,差不多一年要換一個皇帝,而更南面的游牧部族貝都因人,信奉一種新教,迅速擴張,趁波斯薩珊帝國的內亂而大舉入侵,打的波斯人落花流水,波斯人跟羅馬人打了幾百年都沒亡國,但這次可能卻在那些異教徒的進攻下撐不住了。
吐火羅諸國很畏懼這些瘋狂的異教徒,他們希望得到東方大國的支持,在這種情況下,吐火羅葉護帶著諸國君親自跑到靈州朝見天子,請求內附,也就很正常了。
大唐對連西突厥人都管不了的吐火羅葉護和可薩可汗,都冊封其為大唐的都護,加封大將軍,賜封為可汗,并賜國姓。
所以現在西域其實是四可汗并立的局面,興昔亡和繼往絕兩可汗,彌射和步真早就歸附大唐多年,在唐朝為官多年,是皇帝很信任的人。這兩都護府分別隸屬于北庭和安西,雖為羈糜,但朝廷影響控制力度較強。
而可薩和葉護兩國,雖冊封其首領為可汗,但相距遙遠,朝廷實際影響控制力有限,但將他們納入羈縻統治,先劃拉進大唐的宗藩體系中,也還是很有必要的,這為以后大唐干涉這些地區的局勢有了正當理由。
要說來西域如今的巨大變革,其實也是西突厥人自己作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