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富都聚集在王室、氏族貴族和地方豪強們手里,但是這些人,其實跟中原大唐的貴族豪強們比,也差遠了。
尤其是以前倭國的王室、貴族豪強們又都喜歡建大墓厚葬成風,所以在之前的倭國也被稱為古墳時代,因為倭國的墳墓建的非常大,甚至比中原秦漢魏晉的皇陵都要大的多。
上到倭王,下到公卿豪強,都喜歡投入巨大財力人力挖墳修墓,反正以前,每到農閑季節,那些貴族豪強就會征召自己的部民,讓他們天天去修墳,一修可能就是十幾二十年。
等到墓主死后安葬時,不僅要埋進去許多精美的器物陪葬,甚至還要殺許多牛馬、奴隸殉葬。
這種風俗,讓倭國的財富極大的消耗在了這里面。
所以別看倭國的天王、貴族們好像高高在上,可平時卻很節儉的,吃個飯菜團子,就覺得挺滿足了,哪怕是天王,日常的膳食,可能也就是煎幾條小魚,能吃上一塊鹿肉,都算是加餐了。
如今大化改新,禁止再修這種大墓,也禁止牛馬、奴隸殉葬,禁止把金銀銅錢,鐵器、絹布等好東西陪葬了。
部民們分了班田,每年也僅需為官府做二十天免費勞役,但不再是修墳,而是修水利設施為主了。
大家把更多的時間投入到農業生產中去,首先要讓大家能吃飽飯。
倭國的養殖業其實技術水平和規模都非常一般,尤其是當廢除部民部,轉推行班田制后,其實整個倭國社會,是向著單一的種植業發展的。在過去部民制時代,一般還有專門負責養殖的部,但改成以戶為單位的班田制后,便都變成單一的種植戶了。
供給端的削減,必然也就導致了需求的大增,如果朝廷不加以限制,那么百姓都改養殖等,無疑會打亂他們的部署。
因此他們最后只好一禁了之。
至于說佛教,只是部份原因而已。
“倭國禁酒斷屠,那我們的酒豈不是不好賣了?”
“之前我們的酒在這邊挺受歡迎的,但現在這個新禁令出來,估計會受影響,我們希望公子也能跟倭國王世子好好談一談,希望能夠解除些限制,保留一些額度。”
秦俊也明白,完全的禁酒令肯定也不可能,畢竟酒這東西本來就是貴族豪強們消費的,秦家的酒是從外面運來的,并沒消耗倭國糧食,所以談一談,應當是可以的。
一頓簡略至極的晚餐。
秦俊知道并非倭國輕慢后,倒也沒什么不高興,入鄉隨俗,粗茶淡飯倒也無事。
用過餐后,上茶點心。
邊喝茶邊談事。
“今日我在博多灣轉了轉,發現西邊有許多我大唐商人在那邊買地置業,如今已經形成一個坊區了·····”
秦俊也沒拐彎抹角,直接提出了把整塊地都租下來的打算,言明就按大唐在林邑的唐租界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