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軍西征,先后滅乙毗咄陸和乙毗射匱,西突厥諸部臣服,唐軍將遏波之遷出昭武,以渴塞城為休循州都督府,授阿了參為都督、刺史,而實際上,拔汗那國王阿了參依然駐于俱戰提,渴塞城實為大唐駐軍屯兵之處。
大唐在渴塞城駐兵屯田,同樣軍屯民屯各十屯,設立了昭武軍。
天山北面的碎葉軍鎮和昭武軍鎮兩鎮的設立,十分意義深遠。
要知道在天山以北地區,大部份地方都是沙漠和戈壁,少量的綠洲形成城市和部落,缺少、干旱,但有兩個地方卻是例外。
這就是伊麗河谷和費爾干納盆地。
伊麗河從兩大山脈之間悠悠流向夷播海,形成水草豐美的天然牧場,同時也可農業種植。
碎葉平原正處于伊麗河谷與大宛盆地之間,雖說不如這兩處山河之便,但也非常富饒,
當年西漢王朝驅逐匈奴出天山以西至藥殺水一帶后,筑城駐守,因當時將士多為楚人,故城池稱為楚城,也就改河名為楚河。
楚河帶給了流域兩岸豐富的水源,使之成為一塊優良的宜耕宜牧地區。
相比之下,大宛盆地的條件就更加優良,伊麗河谷因為兩條山脈形成的喇叭口正對西風帶而獲得大量沉降雨水,但半封閉的結構也使的來自北方的寒流不能完全堵塞在外。
與之相比,費爾干納盆地近乎封閉的地形結構,最大程度的阻攔了寒流的侵入,同時由于這里緯度更低,因此日照普遍高于北方,而其谷地內的藥殺水,流量是伊麗河的幾倍,與楚河不相上下。
一年長達兩百多天的無霜期,充足的日照,以及大量降雨,還有豐量的河水,使的這個谷地,就是中亞地區的第一大谷倉。
所以大唐并沒有顧及昭武諸國的感受,在將西突厥遷離后,馬上就讓大將統兵五千進駐了大宛盆地。
要知道,這塊盆地后來可是能養活千萬人口的存在。
駐軍大宛盆地,這是皇帝李世民親自決策的,抽調五千精銳,而且俱是中原調去的漢軍精銳,為了能夠長駐此地,皇帝還按遼東分封之法,不僅給駐軍戰士授分田地,而且動員他們遷家移民過去,按人口授以充足的田地,而各級的軍官,以及帶勛的將士,也都還可以根據官職和勛官,再獲得相應的封地。
這些地都能獲得三分之一稅賦減免。
皇帝的這些策略,都是為了能夠讓昭武軍鎮能夠如釘子一般牢牢的盯在這塊盆地,甚至能夠越來越壯大,最后成為昭武都護府諸國中,能夠發揮出中流砥柱作用。
碎葉和昭武兩軍鎮設立后,朝廷已經還在籌劃在北庭都護府的地盤內再設立一個伊麗軍鎮。
按這種趨勢,朝廷早晚還會在吐火羅、可薩這兩個都護府也找一塊好地方,再設立軍鎮,駐軍移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