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約制約,搞平衡。
讓李績入朝為相,就是為了分化軍功新貴派,以李績的資歷威望,特別是在瓦崗系中的地位,必然能夠弱化秦瑯的在軍功新貴派中的影響力的。
這一套,其實傻子都看的明白。
但有的時候,這種陽謀式的東西你看透了也不怕。
恰相反,就如李績,他豈看不明白李世民突然打他一竿子的用意?但他能怎么辦,老實的配合吧。皇帝召他回來,太子作態拉攏,李績也只能表示感激。
這是心照不宣的默契。
皇帝就是要讓李績輔佐承乾的,就是要平衡長孫無忌、秦瑯的,李績很清楚,但也別無選擇,如果他不照做,那對就對皇帝和太子無用,他就會被再踢出局。
“李績這個時候入京,這是皇帝準備給他一個大功績,將來才能在朝中更有資歷威望好立足。”
秦用對此分析倒也點頭,否則再次征遼,明顯鎮守遼東的牛進達更適合掛帥的。
李績掛帥征遼,憑滅遼功績,到時政事堂中也就穩了。
畢竟高句麗自從幾年前丟了遼東地區,然后還經過內亂后,如今雖說淵氏篡權把持朝政,但是朝廷這幾年也沒閑著。
水師一直在襲擾著高句麗沿海,迫使淵蓋蘇方禁海遷海,高句麗人主動把沿海二十里內的村莊集市都遷到了內陸。
他們還把每一條江河的入海口處,都設下尖樁、木柵,防止唐船駛入,也不許高句麗商民出海。
這樣做看似減少了唐軍水師沿海襲擾的損失,卻也是做繭自縛,早些年高句麗人跟大唐海上貿易往來頻繁,甚至連糧食都大量從中原走私過去,他們手工制造業以及冶煉加工業等,更是在大唐有意的走私傾銷下被毀掉。
當他們丟失了遼東的那一半多的國土,又沒了海上貿易后,沒有了唐船來,沒有了唐貨,沒有了便宜的糧食,低價的鐵料等,高句麗這幾年過的可謂是相當艱難。
為了防止唐軍進攻,淵蓋蘇文在鴨綠江南岸修長城,建堡壘,在沿海各個河口處,也設立木柵、堡壘,征召了大量百姓訓練值守,以及修城筑柵,這使的高句麗的農業牧業損害嚴重。
年年出現饑荒。
高句麗這幾年就跟個被害妄想癥患者一樣,把大多數的人力財力都花在了軍事上。
守著半島小小一塊地方,卻編練了三十萬戰兵,以及五十萬的后備民兵,幾乎把所有青壯都編進去了,每年大部份時間就在訓練、輪值。
婦女老弱在田間勞作,田地產量大減,可卻還得把不多的收獲,大部份上繳。
淵蓋蘇文發了瘋一樣,完全不顧百姓死活。他很清楚,如果不全力戒備,那么唐軍一次進攻,可能就要亡了國。
大唐每年只是不痛不癢的在沿海襲擾,偶爾會對鴨綠江防線展開幾次進攻,但更像是實戰動員演練,但就算是這樣的小規模動作,都能讓淵蓋蘇文不得不全力防守,沒有半點多余的精力卻維持農業等。
大唐做的并不僅這些。
之前淵蓋蘇文還曾經拉攏了百濟和倭國結盟,但這幾年大唐對倭和百濟是各種手段其上,威脅利誘,反正有手段就使。
再加上支持新羅、耽羅和伽倻這三個藩屬國和靺鞨這些游牧部族不斷的對高句麗的圍攻,倭國早就放棄了高句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