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現在專心的在搞改新,連天皇的稱號也去除了,甚至也承認了對任那的放棄,換來的是大唐對倭國的貿易,以及對北方蝦夷征討的默許。
百濟相對來說就要頭鐵一些。
百濟和高句麗本就都是扶余種,是當年扶余人南下建立的國家,所以在面對唐軍的時候,選擇了簽訂攻守同盟。
但大唐都不需要親自出手,切斷與百濟的貿易,然后讓新羅三國圍攻百濟,就已經讓百濟自顧不暇了。
此時大唐若出兵高句麗,百濟根本就沒法支援。
況且,大唐也不會給他這個機會。
李績被拜為平壤道行軍大總管后,鎮北大都督蘇定方被任命為神丘道行軍大總管,以薛仁貴、劉伯英、牛見虎等為副將,征討百濟。
授新羅王金德曼為嵎夷道行軍總管,率新羅軍協助,伽倻和耽羅兩國王為副總管,各率本國軍協助。
大唐這次東征,已經不僅是要打龜縮半島一隅的高句麗了,是要連百濟一起打。
這架勢,百濟泥菩薩過江,自保都難了。
“同時對兩國作戰,會不會過于自大?”秦用也是久經沙場的老將,一般用兵,會盡量避免這種情況的。
“百濟和高句麗南北相連,南北不過長余里長而已,所謂兩線作戰,其實也沒那么夸張。這本質上來說,依然是水陸并進。而且我早說過,百濟相比于高句麗,實力更弱,且從未與中原軍隊交過手,所以這是個薄弱突破點。朝廷水師不直接攻平壤,而是先在百濟登陸,可出其不意,更可迅速突防。只要我們能夠在百濟建立一個穩固的登陸場,那么到時還可以利用新羅、伽倻、耽羅三國的糧草物資等,到時水師用船把我唐軍精銳源源不斷運過去,那時這仗可就不是水師并進,而是南北步騎夾擊了。”
唐軍雖然有制海船,但唐軍更擅長的還是陸上作戰。
只要能在百濟立足,那到時十萬唐軍登陸百濟,由南掃北,誰能擋的住?
“三郎會參戰嗎?”
秦瑯搖頭,“這仗其實沒打就已經知道結果了,并不會太難,也不會打太久,半年結束,再花個一兩年掃尾而已。朝廷已經選了李績和蘇烈這兩位大將,勝券在握了,我就懶得費這個心思了,更何況,朝廷也沒有用我之意。”
這一戰,就是特意給李績鍍金添威望的,同樣的也是給蘇定方一個鍍金機會,兩人都比較年輕,一個是太子詹事,一個是太子左衛率,都是皇帝給承乾留下的大將,這次滅國機會,當然是給他們的。
相比起征遼,秦瑯更關心倭國。
倭國如今正式改用日本做為國號,全面改新,秦俊此次前往倭國,也是秦瑯的安排,長子雖是庶出,但秦瑯也希望兒子能夠得到更多的歷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