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俊前往倭國,是負有重要任務的。
“算算時間,應當也快回來了吧?”
“大郎如今越發長大了,不僅長的極像你,這性格也十分英果。從倭國那邊發回的消息來看,大郎這次是不負使命。”
“其實我們這次跟倭國提出的條件,于他們來說,也是大有好處的,這是雙贏的合作,他們沒理由拒絕的。”
秦瑯派兒子秦俊前往倭國,最重要的任務就是在筑紫太宰府建立一個租界區,這個租界并不僅僅是為了讓在倭的唐商獲得一些治外法權之類的東西,而是秦瑯有更大的計劃。
第一步租下太宰府旁邊的這幾萬畝地,建立一個租界。第二步,與倭國達成自由港的協議,這個自由港的設立,主要還是為了應對如今倭國高昂的關稅。
諸如茶葉酒等許多唐貨入倭,倭國都征收重稅,如茶葉,加征百分之二百的重稅,其它如絲綢瓷器玻璃香料等無不如此,倭人做為大唐的學生,還是十分好學且勤快的。
他們通過太宰府負責對外貿易,擁有大唐市舶司一樣的權力,對進出口的貨物進行管理和征稅。
學大唐對他們想要的貨物,搞抽解實物抵稅以及博買。
博買有時甚至達到三分之一。
這對于唐商們來說,其實是很不利的,而秦家如今的對倭貿易體量很大,當然也是大受影響,損失不小。
再一個就是秦家也準備在倭國擴大貿易,甚至直接在倭國搞一些加工制造,如果在倭國管理下開坊建廠,不僅受到的約束管轄更復雜,而且稅務這塊也十分不利。
所以秦瑯希望租一大塊地,建一個租界,然后租界內實行領事裁判權,由唐人自治,不受倭國管束,甚至要與倭國達成協議,讓租界成為自由港。
自由港便是租界將不受倭國太宰府的管理,在租界內,相當于是在呂宋,商貨可以自由的在這里加工、分裝、改裝,裝卸存儲,以及再出口等,都不受倭國海關管制,免征關稅,以及工商稅等。
只有當貨物出租界,進入倭國太宰府管轄區時,才算入關,需要報稅繳稅。
表面看,秦瑯的這些要求很無理,倭國不可能答應。但秦瑯也是有備而來,他給秦俊不少籌碼。
其中就包括若是租界自由港設立,秦家將會在更名為唐津的這個租界特區里,設立包括金銀加工、銅器生產、錢幣鑄造,以及錢莊、票號,還有絲織廠、紡織廠等等諸多產業。
這些產業建立起來后,雖然不會向倭國交稅,但必然需要向倭國采買原料,以及雇傭工人等,而且生產出來的商品,也必須優先供給倭國。
商貨雖然加工等過程中不交稅,但入倭國關,還是要交稅的,何況,秦瑯還拋出了一個誘餌,就是這些產業不僅會雇傭倭人做工,也會適當的出讓一些股份給倭國,甚至會適當的轉讓一些技術給他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