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對于倭國來說,必然是無法拒絕的誘惑。
自由港計劃若達成,秦瑯還有第三步,就是與倭國達成關稅協定,呂宋將獲得倭國關稅最惠國地位,以后秦家通過租界自由港與倭國進出口,那么關稅都將按協定的來,他計劃是基礎關稅百分之五,對部份貨物適當增減。
如此一來,就能避免如今倭國殺雞取卵式的重關稅,重關稅雖然說最后轉嫁到了倭國消費者身上,但長遠來看,也是對秦家這樣的商家不利的,因為稅高了,最后商品價格高了,購買者的成本增加,必然會導致量的下降。
一般綠茶出口價二十貫錢一擔,結果販運倭國,他們卻要加征五十貫錢的茶稅,這茶到了倭國茶商手里,就變成了七十貫錢一擔,雖說茶葉的消費者,也是以中產及以上人群為主的,但這樣重稅,還是會打擊茶葉的市場。
所以秦瑯希望,通過租界、自由港、關稅協定,來打破這種亂來的局面。
這次秦俊主要是以呂宋府代表的身份過去談的,一旦談成,也只限于呂宋,并不代表整個大唐,畢竟一來秦家也沒這個資格代表大唐,二來整個唐商唐貨牽涉很廣,倭國未必一下子愿意放開。
若倭國肯通過租界、自由港和關稅協定,呂宋這邊也會相應的給倭國一些好處的,比如呂宋的新舊金山港也將設立自由港區,劃出一片地方來做自由貿易,同樣給予倭國相應的待遇,以及協定的關稅等。
“倭國早就垂涎我們的產業技術了,三郎你這是不是太大方了些?既給股份又給技術的?”
秦瑯笑了。
所謂給股份,那也只是適當的給些好處,分一點沒有決策權只有分紅權的干股給倭國,并不會影響到什么,況且秦瑯到時在唐津自由港建立的產業,都會單獨分離出來。
而所謂轉讓技術,肯定也只是轉讓一些低級的技術,高精技術,自然不會輕易的分享轉讓。
“我看中的是倭國的資源和其巨大的市場,如今的倭國你也看到了,有著豐富的礦產資源,尤其是其白銀和紫銅的儲量相當驚人,價格還比較低。再一個,倭國手工商品的制造生產技術落后,不論是紡織還是冶煉等都很落后,所以我們的商貨在這邊有著絕對的優勢。”
秦家的貨物,許多都是倭國沒有的,有些則是成本更低,所以秦家在倭國直接搞塊地,在這里用倭國的材料,用倭國的人力,加工制造,然后轉手再賣給倭國,另一部份再海運賣給新羅等諸國,甚至回流到呂宋、大唐。
這樣能使的秦家的貨物成本進一步壓縮。
成本始終是商貨最重要的競爭力,更低的價格,往往就能搶占更多的市場,而有了市場份額,當然也就會有利潤。
這一套邏輯很簡單。
呂宋和倭國相距數千里,海運的話倒也就幾天距離,但如果直接在倭國設立自由港,建手工商品加工區,成本確實還是能壓縮許多,也能奪取更多的市場。
更何況,關稅協定達成后,秦家商貨還能擁有更大的競爭力,成本進一步的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