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公佐家的院子在村子的北村口。
竹籬墻上的兩扇柴門正對著北流寧遠河,源于呂宋金山平原東北部歸德山,向北流入長興山脈與長順山脈之間的肥沃河谷盆地,在李公佐家所在的村子寧遠堡流入寧遠海峽。
這是一條長達七百余里的大河,雨季時中下游可通航五百里木船,上游也能在雨季時分段通航,幾大支流河長興河長順河歸德河等也有數百里長。
站在茅草屋頂的小院屋檐廊下,透過竹籬墻,就能看到濤濤河水,河里魚很多,剛遷移過來的時候,村民們站在岸邊撒一網,就能網到許多新鮮肥美的大魚,很長一段時間,李公佐等村民們每天的伙食除了魚就是野菜。
煮魚燉魚煎魚烤魚,吃到后面已經對魚厭惡了。
一條彎曲的道路通往河岸,河岸是簡易的碼頭,這個位置很好,是個優良的避風港,就算是臺風狂暴肆虐過境的時候,這里也非常平靜。
李公佐很佩服當初選擇這個地位的人,這確實是一個得天獨厚的好地方。
寧遠河由東南向西北在此入海,寧遠河與大海使這片土地形成一塊巨大的長三角,南面一道東西向的山陵讓這片三角平原突出在外,但東南如龍抬頭的海角,卻又為這片小平原遮風擋雨。
這塊沿海岸長八十里,沿河岸長二十余里,沿南面山陵長六十里的三角洲平原,成為了呂宋向中央平原外擴張的呂宋島東北部第一站。
當初看中這里的不僅是這塊肥沃的河口三角洲平原,更看中的是寧遠河幾萬平方公里流域的河谷平原,這個平原是呂宋島除中央平原外的第二大平原,也是整個呂宋諸島中第二大的平原。
秦家當然沒理由放棄。
在第一次圍剿島蕃勝利后,呂宋島蕃分別向東北的寧遠河谷和東南的半島撤退,試圖躲入山中繼續對抗。
秦家趁熱打鐵,部署兵馬開始進剿。
李公佐正是當初進入寧遠河谷圍剿的一員,在前后歷時兩年的圍剿戰中,李公佐參與了數次大戰役,終于將北面的島蕃徹底擊敗,隨后他就與一些同伴留在了寧遠河口定居。
戰斗結束時,他分到了十幾個島蕃奴隸,然后從中原把家人遷來,在舊金山用一些老弱島蕃換了一些海東奴和昆侖奴,又用打仗立功的賞錢從老家娉了一個同鄉女子為妻。
村里的土地是都督府分的,還有一些是他立功得勛授封的,在來呂宋前,李公佐是個南下闖生活的關中窮漢子,老家在黃土高原,一個極度缺水,總是塵土飛揚的地方。
種點莊稼全靠天賞飯吃,養幾只羊也不容易。
朝廷新政下,日子雖然比以前好了許多,但仍不容易,年輕的李公佐便跟著同鄉先是去了西京長安攬活做工,干些搬運等活賺些苦力錢,一年下來確實也能賺些錢,舍吃儉用寄回家比在家種地放羊強的多,但想靠這點錢娶媳婦買地過好日子卻難。
后來他跟著下嶺南闖蕩,都說那里雖然熱,可只要肯吃苦,絕對有機會賺大錢。他先是到了廣州,在佛山那座冶鐵制器之城做了兩年工,收入確實比在長安時高,可也發不了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