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將接受不同的專業訓練。
·······
風帆滿張,大船乘風破浪。
李公佐站在船頭,看著遠方出現的平原,那是他的新家寧遠堡。
經過六個月的打磨后,年輕的李公佐身姿更加挺拔,曬成古銅色的肌膚下,是更加有力的肌腱。
經過兩輪六個月的集訓后,李公佐正式成為了一名呂宋武士,他獲得了都督府授予的刀、弓、盾、甲、矛、馬等武士六件套。
并被授予了二等兵銜。
呂宋都督府的軍隊,有品級的將校仍是采用朝廷的武官階級,但在有品官階之下,還設立了無階九等。
歷史上的南宋武官在武階之外也還有幾十級的階級,可視為軍銜,其在有品的諸階之下,也還有無品八階。而到了清末北洋時,仿普魯士等外國軍制,也設立了新的軍銜制度,在軍官以下,也設有軍佐、軍士、兵等幾級。
呂宋便也在九品武階之下,設有上佐、中佐、下佐,上士、下士、中士,以及一等兵和二等兵和三等兵。
這九級,就是在品階之外。
其中三級軍佐,是屬于軍中的非戰斗的技術類專業人員,比如軍醫、工匠、獸醫、書吏等。
而上中下三士,則授給軍中骨干老兵。按大唐慣例,隊頭隊副一般是九品職事,但隊副以下的伙長等其實是沒有官階的。
但在平時的管理、訓練以及戰斗中,這些伍長、伙長,卻又是部隊的骨干,因此秦瑯在自己呂宋都督府的各級部隊里,特設有教練使、教頭等軍職,類似于后世的參謀長,專門負責管理、練兵。
戰斗指揮的任務交給各級的軍鎮防御、營指揮使、團校尉、旅率隊頭們,而日常管理訓練則交給教練使、教頭們。
各級士官便是充當火長、伍長、旗手等骨干之職,協助教頭管理訓練隊伍。
至于兵,屬于最底層的,接受完六個月的集訓后,就正式獲得三等兵銜,滿一年后,可獲得二等兵銜,滿一年半,并專業技能考核通過,晉升一等兵。
而要想升為下士,不僅得服役滿兩年,且還得專業技能過硬,并且擔任伍長后,獲晉升。
升中士,起碼得任火長。
火長中管理、指揮優秀者,可升為上士。
秦瑯設立的這階外九級,又稱軍官流外九等,也是為了加強軍中的階級順序,以及區分各級待遇,讓士兵們能夠積極努力上進。
李公佐在完成六個月的集訓后,便正式獲得了三等兵銜。
這屬于呂宋士兵中最低級者,他的戎服上增添了肩銜和臂銜,都只有三條黑色折杠。
但李公佐在校閱儀式上,向魏公展示了驚人的箭術,而得到一次魏公嘉獎,甚至因為這次表現,讓魏公特別指示,將李公佐抽調到了前往征討百濟的水師部隊中去。
朝廷征討高句麗和百濟的戰斗即將開始,呂宋得到朝廷旨意,要派出十條大船、兩千水手和一萬石糧從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