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行宮邊上劃一大塊地方修別墅區,別墅修好后部份拿出來賞賜給宗室功勛大臣們,余下的出售,價高者得。
度假區則屬于出租收費的。
至于書院,也是配套設施,凡是買了行宮別墅的或是行宮贊助商、原料商,以及山東兗州的官員豪強地主們的子弟,達到一定級別,都可以進來讀書。
書院甚至掛靠到洛陽國子監名下,學成后起碼也能獲得為吏的資格。
這些都是吸引人的地方,招進大量官吏士族地主的子弟進來后,讀書也是收費的,況且招上幾千學生進來,這些人的消費水平也不會低,能帶動這里修建的街市。
皇帝修的街市又能出售出租店鋪了。
總之這么一套操作下來,表面上這個行宮總花費了幾百萬貫,但實際上李世民卻不但沒掏錢,反而賺了。
甚至因為整個行宮所有項目的建設都采取的是出錢雇傭模式,甚至皇帝還要求最低工錢標準,使的行宮修建的這三年間,泰山附近州縣百姓在農閑時都過來做工賺錢了。
有皇帝的要求,工錢不低,而且基本上沒人敢拖欠。
再一個,這么大一個項目干了三年,無數人在這里做工生活,吃喝拉撒,也帶動了地方消費,附近百姓養的豬羊雞鴨不說能多賣錢,就是種的蔬菜打的魚,都比過去多賺許多。
所以這三年,附近的百姓,幾乎家家都因此提高了許多收入,一年是過去幾年。
這種情況下,哪個百姓會反對?
以前楊廣行宮殿挖運河,搞的人人跑路甚至砍手砍腳逃避,那是因為楊廣那時是免費的勞役,大家還得自帶干糧,到了工地上吃不好住不好的。而大唐兩稅法下,早就折錢代役并攤入田畝了。
百姓沒有免費服役的義務了,因為交過錢了。
而李世民修的行宮,本質上來說不是朝廷項目,是皇家項目,因此他是自掏腰包,從內帑拔錢。
只是修行宮時又順帶多開發幾個地產項目,別墅區、度假區、書院區、街市區等一起干,圈地幾乎沒成本,沒什么拆遷補償、征地補償款這些,畢竟本來就是在山里圈的地,更不需要給地方錢。
再一個李世民的這些項目,通過招商競標,商人們來干,都要墊資的,李世民派出監理團隊,工匠、民夫們的工錢,是商人出的,不是李世民出的,因此他嚴格要求商人得給大家吃好了,住好了,工錢及時到位了,反正別人掏錢當然得高標準嚴標準。
這一套本就是多年前秦瑯從修大明宮時開始搞的,早就成熟完善了,因此李世民的監理團隊也是相當熟練的。
那邊別墅、商鋪還在建,這邊已經開始拿著效果圖在開賣了。
沒人買?根本不用擔心。
這么大一座行宮擺在這,泰山這風景本來也好,有機會買當然不會錯過,畢竟這是跟皇帝做鄰居的機會。
地位高的勛戚們不缺錢,地位低不缺錢的商賈豪強們更不想錯過這種機會。
所以李世民玩的就是空手套白狼的戲碼,那邊人家開發商墊錢幫他建,這邊他直接拿著圖紙,指著空地就開始賣錢,項目剛開工,李世民就已經賺的貧滿缽滿了。
三年來,定期驗收分批付款。
到最后完工,李世民很滿意,各個承包商們也很滿意,原料供應商們也很滿意,就連做工的工匠民工們也非常滿意,連這附近的百姓也都滿意,大家都賺了不少。
沒有什么強征百姓做役,騷擾附近鄉民,壓迫商人等的情況出現。
所以這個幾百萬貫的大項目,搞了三年,還成了有名的善政,既拉動了內需,又促進了消費,還增加了百姓的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