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瑯、長孫無忌等九位宰相,在洛陽宮乾陽殿大行皇帝靈前,宣讀遺詔,擁太子李承乾繼位,大赦天下。
百官拜天子,山呼萬歲。
承乾換上了最隆重的天子冕服,冕冠前后各十二毓,身上十二紋章,肩挑日月,背負星辰。
坐在大殿御榻之上,隔著珠毓,看著山呼的文武百官,承乾激動的面色紫脹,興奮的手腳出汗,喉嚨發緊。
“諸愛卿免禮平身!”
“謝陛下!”
坐在御榻上,承乾突然發愣,似乎忘記接下來要做什么了。
直到旁邊內侍輕聲提醒。
承乾才終于回過神來,于是頒下第一道詔令,大赦天下。
然后第二道詔令,進封太傅秦瑯為太師,仍以檢校中書令,兼知中書門下二省事,加檢校河南府尹、洛陽宮留守,兼檢校北門左右屯營。
晉太保長孫無忌為太傅,仍兼檢校侍中,知尚書門下省事。
晉太尉李績為太保。
秦瑯、長孫無忌皆當殿固辭兼職,最后新皇承乾應允,秦瑯以太師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兼檢校中書令知中書省事。
長孫無忌無忌以太傅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兼檢校侍中知門下省事。
李績以太保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兼檢校尚書左仆射知尚書省事。
三位輔政大臣進位三師,并各兼一省。
許敬宗、褚遂良分領中書門下二省,張行成和高季輔,于志寧任侍郎,崔敦禮左仆射、杜正倫右仆射,他們又還各兼一部尚書之職。
基本上,新朝中樞確定。
百司百僚,各司其職。
有官員奏問,是否停遼東之役?
新皇緩緩道,“大行皇帝臨終遺詔,征遼之戰剛剛開打,不可停止,一切按原計劃進行。派人前往遼東前線,向將士們宣布國喪,將士們休兵二十七天,然后便繼續照計劃用兵,盼將士們能夠不負大行皇帝所負,能早日平滅高句麗和百濟,早日凱旋!”
最后皇帝加封皇叔荊王李無景為太尉、益州大都督,皇弟吳王李恪為司徒、涼州大都督,皇弟晉王李治為司空、幽州大都督。
重新進封皇弟李泰為濮王,世封率賓都督(海參崴)。許其開府建衙,自置屬吏,命有司派兵護送濮王前往海東率賓,并為濮王營建都督府衙、王府。命有司置備車馬服飾膳食等,優加供給。
“朕初即位,朝中事務,俱由輔政大臣秦太師和長孫太傅總領,征遼軍事,則總由太保李績統領。”
這實際等于是打破了原來政事堂群相制度,改為秦瑯、長孫無忌以輔政大臣主持朝政,中書令許敬宗、侍中褚遂良、左仆射崔敦禮以及右仆射杜正倫這四位三高官官,反而成了兩人的下屬,更不用張行成等幾位侍郎、尚書了。
承乾沒急著攬權,而是進一步明確了秦瑯和長孫無忌這兩位輔政大臣的權威,一切朝政事務,悉由這兩位師、傅主持決斷。
另一位輔政大臣李績,則專心在遼東負責征遼軍事。
向秦瑯和長孫無忌交待由他們全權負責辦好國喪,并按遺詔籌備登基大典兩事后,承乾也就宣布了靈前即位后第一次金殿會議的結束。
因為要明年才改元,所以按慣例,冊封皇后、太子也要等到明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