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南宋初期困難時期,這種賞賜都沒停過,哪怕再少也起碼得有兩三貫錢一人。對于許多宋朝軍士來說,就盼著這過年過節,尤其是三年一次的郊祀大禮了。
人家一年花千萬貫,像上四軍這樣的禁軍王牌,直接就是一人二十貫,秦瑯給最精銳的禁軍也才不過三貫錢三石米一套衣服,褚遂良還在那逼逼賴賴個不停。
在秦瑯看來,要么不賞,既然要賞,你就得拿出點誠意來,不能摳摳索索的,那豈不是失了李世民的本意初衷?
“那就照此擬票,呈報圣人!”
承乾一副大孝子的姿態,一直守在父親靈前。
政事堂這邊商議出結果,直接就由中書舍人草擬,宰相署名后經樞機房呈送御前,承乾一身孝服,直接讓李百藥念給他聽,然后又問來呈報的樞機郎來恒堂議時的情況。
知曉了當時的爭議后。
承乾道,“朕也覺得太師所言甚有道理,既然是先皇遺詔賞賜諸軍,又豈能過于小氣,朕看就按這報上來的賞賜標準,再番三倍吧,要賞就多賞一些。你把朕的話轉告諸相,讓他們考慮一下。”
來恒便又回到省內,向宰相們報告。
皇帝親自提出要把賞賜翻三倍,等于上禁軍的賞賜標準升到了三個月的錢糧,加上一整套的秋冬衣料。
細算一下,估計一百萬也打不住,得耗費兩百萬貫左右了。
不過秦瑯還是很爽快的接受了新皇的親自修訂,讓中書舍人重新草擬,然后送去給其它諸位宰相。
秦瑯第一個在上面署名同意了,其它人也自然都通過了。
于是乎,來恒再次把奏章送到御前,承乾看過后便痛快的畫可,奏章又送回政事堂,于是按宰相命令再移交尚書省,尚書省又根據情況,分別向相關的轉運使司、太府寺、戶部、兵部等行文,命他們遵照執行。
此時的政事堂成為大唐權力中樞。
為了保證平穩過渡,政事堂諸相直接就暫住宮中省內,日夜處置國事。
此時皇帝駕崩已六天,距離新皇的登基大典只剩下了二十一天時間,必須得加速籌備,而皇帝的喪禮也不能亂。
皇帝駕崩后的大殮成服、大小祥、禫除、朔望、卒哭、啟欑宮、啟奠,這些儀式一個都不能少,一個不能錯。
從駕崩日算起的二七開始,每隔七天,群臣都要入臨(哭吊死者),直到七七四十九日為止。
但在第二十七天,就得為皇帝舉行登基大典,到時在乾陽宮正門掛上簾子,以示喪禮暫停。
此時新皇暫時不管朝廷事務,所有一切都壓到宰相們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