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于外島,也只是先挑最肥的那些有優良港口的河口平原地帶先占了,其它的慢慢來。
現階段,甚至很長一段時間,秦家面臨的問題都是地廣人少,土地到處都是,缺的都是人。
秦家僅一個呂宋中央平原和寧遠河谷平原,就不比關中平原小了,雖說呂宋處于海上,風暴多發,但這邊天氣好啊,不說一年三熟,用林邑稻種,一年兩收是沒半點問題的。
每年受臺風影響,收獲會有些損失,但雨水充足,簡單的修一下水渠,那的土地也遠比如今的關中平原強上許多。
不過秦瑯對呂宋的定位,卻并不是農業。
糧食種植這塊,他只要求能夠自給自足就夠了,他一手制訂的農業政策里,對于所有的農民、地主們只有一條紅線,就是不管擁有多少田地,必須得種一定比例的糧食。達到相應規定比例內的糧食種植后,剩下的田地才能任意種植其它作物。
這條主要是保障糧食安全問題,避免大家都去種桑、麻等經濟作物,導致呂宋到時糧食都還要進口,萬一被卡脖子,那可非常危險的。
其實出這規定也是沒辦法,種糧食不賺錢,中原糧價非常穩定,國家儲備的糧食非常多,糧食根本賣不起價,呂宋就算直接從中原那邊運糧過來,成本都不算高。
沒有特別的需求,呂宋的糧價當然也不可能高起來。
而相對的,種蕉麻、黃麻、桑葉等經濟作物,其產出其實是要高出普通的水稻收益的,就如現在中原的蘇常湖杭一帶,這片地區原本也屬于江南糧倉,可這些年,因為蘇杭等地成為了大唐的東南絲織中心。
所以無數的當地百姓現在都爭著種桑樹養蠶,甚至還出現了桑基種植,田埂上見縫插針種桑樹,或把稻田改做魚塘,塘堤上種桑樹、果樹,塘里養魚,然后上面還要搭羊圈。桑葉不僅養蠶,還能養羊。蠶屎又能養魚,生態循環,相當了得。
搞的朝廷都只能每年都三令五申,必須保證基本的糧食種植,否則唯地方官員是問。
有錢能使鬼推磨。
有錢當然也能讓百姓決定種什么。
一石稻谷的收購價還不到百錢,這樣的收益遠遠不如種桑或養殖,那些百姓才不管萬一大家都不種稻,會不會導致糧食不夠吃呢。
不過秦瑯做為呂宋當家人,卻必須從全局角度考慮樣的問題。
所以劃下紅線,手里有土地的,必須得保證一定比例的基本糧食種植,否則重罰。
呂宋未來的定位,秦瑯還是決定依托中原大陸,以工商貿易繁榮興盛呂宋,農業只算填補,資源礦業這塊是輔助。
呂宋白手起家,必須得依靠中原。
不僅是人口,還有各方各面。
中原會是呂宋最大的市場,也是重要的技術、人力、材料等的來源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