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什么可是的,不許私鑄就不鑄了,沒什么大不了的。”秦瑯對秦祿道,“以后我們不在呂宋鑄幣便是了,你趕緊安排呂宋鑄錢監這邊停工。”
“真的就這樣停了?拱手讓給朝廷?”
秦瑯當然也沒這么聽話,他讓秦祿搶在朝廷派人來接手前,先把呂宋錢監里的模具、機器以及工匠等分批轉往秦家在海外的七個租界自由港,先前秦家本來就在這些地方有小型鑄幣廠,以滿足在海外的需求。
如今直接分流轉到那邊去。
呂宋屬于大唐疆域,必須得受朝廷管轄,但海外的這些地方可不是大唐的疆域,那些租界是秦瑯以秦家的名義跟各國租界來的,并不是以呂宋大都督府的名義租界來的,所以那些屬于海外私人的產業,跟朝廷沒半文錢關系。
秦瑯在那些地方鑄幣,朝廷自然也就管不著。
“可如此一來,我們可就再沒有那么多銅料了。”
秦家之前一年能鑄三百萬貫錢,一年要耗費上千萬斤銅料,這些銅料并不全是秦家自產的,秦家獻的膽泉法確實能大大提升銅,但這些銅其實是用生鐵置換來的,秦家的鐵礦開采量不小,但更主要的還是通過朝廷調拔的鐵量,以及回收的各種廢鐵料累積而成。
按朝廷新制,秦家就算能把鑄幣產業轉移到海外,但失去充足的銅料,以后想再一年幾百萬貫的鑄幣是不可能了。
“無妨,慢慢來,我們就算以后得不到朝廷拔給的金銀銅料,但我們在海外也可以繼續挖礦,以及通過貿易購買金銀銅鐵啊。”
就算鑄幣量暴跌,但只要用心經營,總還是能慢慢的恢復的,總比直接投降把產業直接送給朝廷強。
“既然朝廷出臺了新的鹽鐵礦冶政策,那我們以后就慢慢的從中原礦冶產業退出好了,轉移到海外去發展。”
朝廷要壟斷控制礦冶產業,允許你采挖,但所有采挖冶煉出來的礦產都只能賣給朝廷官方,這在秦瑯看來太過霸道,完全就是吃獨食,以后肯定會越來越難搞,不如轉移到海外布局。
反正秦家如今也已經有了這么多海外殖民地,雖然都還不大,但慢慢經營總會越來越大,到海外用奴隸或雇傭土人采礦,連礦稅都不用交。采冶的直接就在當地的鑄幣廠加工生產。
“那準備金呢?”
“大唐境內的各銀行錢莊票號等,到時按新政上繳準備金,但是海外業務就無需如此了。”
秦祿眼睛一轉,馬上就明白話外之音,到時也把業務轉移到海外,就能合理的避開監管,就算只能避開一部份,但也能挽回一部份損失啊。
張超對于秦瑯這般妥協退讓也有些意外,不過對于秦瑯的決定,他向來都是無理由支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