榮國公、太子太師、太子詹事、右仆射、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光祿大夫、弘文館大學士兼修國史來濟打著哈欠,紅著雙眼進入政事堂中。
五十多歲的來濟本來還年輕,可是身為宰相,事務繁忙,尤其是最近朝廷剛結束了東北方向的戰事后,可極西卻又在吐火羅、呼羅珊地區跟大食軍開啟戰端,極西南之地也正式發動了對驃國的征討之戰。
西方大食如今是放眼整個世界,除了大唐以外最強的一個國家,曾經東方大唐,西方羅馬和波斯并立,現在波斯薩珊早就亡國,羅馬也在大食的進攻下失去了埃及、敘利亞等地,只能守在地中海西岸掙扎抵抗。
大食在經歷了先知以及其后的四大哈里發統治后,神權共和時代結束,在今年第四任哈里發阿里被刺殺后,大食有了兩個哈里發,一個是阿里的長子哈桑,伊拉克人宣布他擔任新的哈里發,麥地那人和波斯人都承認,但統治著哈里發國家西半部的敘利亞總督穆阿維葉不承認。
艾卜.蘇福揚的次子穆阿維葉廢除了哈里發推選制,建立起新的王朝,因為穆阿維葉出自麥加古來氏部族的倭馬亞家族,所以這個王朝也稱為倭馬亞王朝。
穆阿維葉原是敘利亞總督,也是第三任哈里發奧斯曼的堂侄,在奧斯曼遇刺被殺后,穆阿維葉便堅決反對阿里繼任,因此引發內戰,直到阿里被刺殺,大食也正式分裂,出現了兩位哈里發。
大唐選在這個時機對大食出兵,提出奪回呼羅珊地區,重建波斯都護府,可以說時機選的非常恰當。
隨著阿里的被刺身亡,大食東西出現了兩個哈里發,全面內戰爆發,大唐此時出兵,自然是趁虛而入。
來濟是科舉狀元出身,并不擅長軍事,他也無需過多考慮軍事,軍事方面是皇帝與樞密使、諸位大將軍們考慮的問題,政事堂宰相們要考慮的是后勤輜重的統籌調度,是收回呼羅珊后續的官吏選派調動等等。
大唐上下都認為軍事上擊敗大食,收復呼羅珊地區毫無問題,但如何在戰后控制穩定這一地區,卻不容易。
這甚至比糧草軍械問題還要復雜困難。
畢竟朝廷在西域經營多年,僅控制的大宛谷地、伊麗河谷、碎葉平原以及木鹿平原這四大軍鎮核心,其產出和存儲的糧食,其實完全足夠支撐一起大戰,從大宛河谷這些西域之地,往呼羅珊運糧,也還算能接受的距離。
更何況,天山以南的于闐、疏勒、龜茲、高昌、焉耆、伊吾、且末諸府州,也還是能夠往前線支援糧草的。
甚至必要的時候,還可以從吐蕃、象雄、勃律等地征發糧草。
發生在萬里之外的大國之戰,對于洛陽城中的宰相們來說,確實有些太過遙遠了,就算快馬來回,信息傳遞也得一個月。
來濟其實是反對這場戰爭的,認為所謂波斯都護府其實根本沒有必要存在,波斯被大食吞并也是必然趨勢,大唐沒必要跟新興的大食交戰,不如派使者談判,劃定界線,合作貿易等。
可天子卻堅持要打這一仗,不容置疑。
打就打吧,但是不是就先不要打驃國?
皇帝卻認為驃國不過是西南的一群叢林蠻夷,不值一提,摟草打兔子捎順帶的,派一些兵馬滅了他們就好。
根本沒有必要特意放慢節奏。
皇帝輕松一句話,政事堂宰相們卻得累出血,尤其是做為負責行政的尚書省來說,他們就更忙碌了。
尚書省左右仆射原來是各分管三部,左仆射分管吏、戶、工三部,右仆射分管兵、刑、禮三部。
不過因為樞密院的設立和轉運使總攬財政,所以尚書省六部中倒有兩部沒了實權,兵、戶兩部只剩下了些閑散權力,可尚書省畢竟是總領行政的機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