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后郁郁之中病死,他死后,小小的吐蕃又陷入繼承人之爭,最后噶爾東贊扶持了他的孫子繼位,但吐蕃卻是一日不如一日,困死在邏些山南那小塊地方。
西突厥也被李世民和李胤父子玩死玩殘,一代不如一代,至于說西域高昌龜茲、昭武粟特諸城邦國,更是早就被洗了一遍又一遍。
在這種局勢下,本就好大喜功的皇帝李胤,又怎么可能把目光再局限于天山呢,他的目光早就望向地中海,望向波斯灣了。
本質上,這其實也是大唐貞觀新政以來,不斷爆發的生產力提升帶來的溢出效果。
大唐國力蒸蒸日上,生產力解放,府庫中有了充足的儲備,能夠支撐的起唐軍一次次遠征大戰,可以支撐他們不斷對外擴張,能夠讓他們走的更遠。
而歷史上,日耳曼蠻子們滅了西羅馬,建立起以法蘭克為代表的封建國家后,玩分封騎士那一套,一群野蠻的大老粗們,硬是用了好幾百年的時間,才恢復了足夠的生產力,儲備了足夠的實力,然后才有了十字軍東征。
本質上實質軍東征雖是打著圣戰旗號,可實質上也是那些蠻族封建貴族們終于有了生產力溢出,這才能夠東征,跑到地中海東岸去跟異族搶地盤,建十字國家。
如果中原還處于南北朝時代,大家還整天忙著內卷,百姓們連溫飽都解決不了,君王們整天得提防著自己老巢,又哪還能有什么遠大格局,哪可能還能遠征西域,劍指兩河。
數千年歷史,也不過秦漢時有過強勢而持續并成功的遠征而已。
隋文帝一統天下,三十年積攢的開皇盛世,卻也支撐不起楊廣的揮霍,其三征高句麗也是把整個大隋家業都敗光了。
說到底,還是隋朝的積蓄不夠,是其制度還不能完全解放生產力,沒辦法為楊廣的三征提供更充足的支持而已。
這些問題,在李胤這里不存在。
貞觀盛世積攢的財富和實力,比漢文景之治和隋開皇之治更強,更別說漢和隋說到底仍然是傳統的農耕文明,但貞觀改革之后,大唐已經是一個工商發達、農耕先進的社會了。
“郭孝恪久鎮西域,既然他提議暫時放棄呼羅珊部份失地,以守代攻,轉而往東面印度河方向經略征討,朕覺得可以一試。”
“當年白匈奴厭達人和西突厥人既然都成功的沿著這路線攻入過印度河流域,征服了許多天竺城邦,那么我大唐西征軍自然也可以。”
皇帝手指敲打在椅背上,力度增加了幾分。
“命郭孝恪坐鎮大宛軍鎮,負責木鹿城、疾陵城、火尋城等邊境防務,以程名振為印度道行營總管,越過大雪山征討健馱羅等諸國!”